(通用)《文化苦旅》讀后感13篇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愛的莫過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觸動著我,把它讀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但卻始終弄不明白,我是在讀余秋雨的文章呢?還是在讀中國的文化歷史?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似乎在這位深沉的文明人筆下,引發(fā)出了種種連篇累牘的思索,是一種渴念?還是一種哀惋?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詮釋?無從知曉。
其實,寫作是一種很跟自己過不去的累活兒,有時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的徒隔,心有千言萬語,幾個月累就的思維,在下筆的時候,也總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維,像余先生說的一樣:“回憶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边@不知是先生文章帶給我的習(xí)慣,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總之,《文化苦旅》讓我找到了寫作的靈魂。
余先生總是不堪疲憊,習(xí)慣從一個地方輾轉(zhuǎn)到另一個地方,撫慰著中國歷史的文化遺址與殘余,溫存著歷史文化名勝,而自己卻從不疼惜自己的雙腿和體力,跋山涉水,周游各國。在他心中,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似乎是落在山重水復(fù)、茫茫滄原、默默無言的大地上;蛟S,在別人眼中,本應(yīng)是個萎靡柔弱的路旅行者,但在歷史文化山水的天地間那么一站,人、文化、歷史、自然就融為一體了,于是,文章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當(dāng)在疑惑和迷茫中遲遲疑疑的站立起來時,離開案頭,換上束裝,帶著自己那一份深深的渴念,悄悄地出發(f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帶著自己心中累積的郁悶和對中華文化的敬仰上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西北戈壁,江南水鄉(xiāng)……都留有他深深的腳印,歷史文化文化的腳印。如果說歷史是永遠(yuǎn)的過去,那中華大地的遺址是什么?莫高窟、道士塔、都江堰、洞庭湖,天柱山,天一閣……似乎在向我們文明的現(xiàn)代人展示點什么呢?
大地?zé)o言,卻只是留下廢墟讓我們無限遐思,古道沉默,卻在呼喚我們不忘歷史的滄桑。余先生在對歷史的滄桑巨變的感慨中,同時也引發(fā)對人生的領(lǐng)悟。在山水跋涉中引發(fā)無限的回憶,同時,又將回憶迅速滲透在文化筆墨中,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聲色和情致,充實了自己。他拋棄了憂傷和疑慮,去追逐涌來的潮水,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呼喚他,他在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漂泊旅游,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蒼老的人生帶著一顆年輕的心,讓無限的思索沉重的駐扎在自己苦澀的文字上,讓忙碌而有文明的現(xiàn)代人去思索。
夕陽西下,朔風(fēng)呼嘯,站在大漠上,勇敢的用自己脆弱的身軀全然不知天高地厚扛起歷史文化的厚漬,道士塔前面的駐足、遐想,甚至落淚、甚至恨,讓他感到這個民族的巨大悲劇,看到古老滄桑的中華民族在痛苦的滴血,而正是他的這種巨大憂憤,在字里行間,顯得是那么的沉重。
或許是天地造化的特意安排,才得以讓這個富有文化底蘊的莫高窟座落于中國的西北向,在哪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的年代,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匠工都云集的這里,是命運的趨勢還是血與淚的選擇?在鞭影和無數(shù)兇神惡煞的表情忙碌著,為中國,為世界訴說著奇跡。他華美而有矜持,富有而又遠(yuǎn)藏,他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拜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文化苦旅》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永遠(yuǎn)也無法用語言表達(dá)的文化沉思。座座遺跡,隱隱豐碑,卻無不在默默的詮釋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足跡,文明的傷痕!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2
孤雁南飛便是秋,在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涼的秋,我在心在為中華文化吶喊著。叫喧者。沸騰著。跟隨者余秋雨先生走過的苦旅。我將重游這個偉大的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
當(dāng)我走進(jìn)《莫高窟》,我的驚嘆只是渺小的沙石。在那里感受到的是千萬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歷史的重溫,一個個朝代的輪替都盤旅在那里,這不僅僅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華禮貌的縮影。走進(jìn)盛唐的繁華。明清的紛亂。余下的便是近代學(xué)者的腳印,我只能用膜拜來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襯得上,在敦煌中,孤獨的墳冢。讓我為民族那一種腐朽的記憶而慚愧,讓一車一箱的文物從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見中華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這把鋒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條化成1條繩。把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沒有早早出此刻那個年代,我要揮起長劍,把這條繩切斷,我要用畢生的力量,將刀從她胸口拔出。
從《三峽》走過,我沉浸在碧水藍(lán)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兩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這一位一位歷史名人。記住他們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這兩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們的氣息,只有這樣的地方才會有這樣的人,走過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從這樣的文字中尋找到他們的蹤跡。
在余秋雨筆下,王維的告別是柔和的。在風(fēng)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會感到刺骨,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夕陽無故人”卻把最暖的情傳遞個貶謪的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尋著王維的馬蹄印才會到達(dá),只有想要體會他的人,想要傳承他的人才會把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這樣的人。
來到。古時戰(zhàn)場那里有無數(shù)個光禿禿的墳頭,從他的筆下我看到了身披戰(zhàn)甲,揮劍斬敵的將軍,看見滿地的鮮血慢慢浸透進(jìn)地表,在那里沉靜躺著的是戰(zhàn)爭的犧牲品。在禮貌的傳承中無數(shù)個血的教訓(xùn)更提醒著我要鐘愛和平。
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讓我再次體會到奇跡的函義,它的靈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斷,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腳下,它是我國的至寶。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華民族的'脊梁。
透過讀這本書,我學(xué)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我的渺小,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我連一只螻蟻都不如。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不鍥追求。他是一個學(xué)者,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他的文字總是充滿玄機,但他卻是一個誠實的作家,每個字都是他的經(jīng)歷。每句話都有他的思想,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塊無比清晰,我是從一篇關(guān)于辛棄疾的文章開始愛上他的文字,讀他的書就像讀他的精神。正因他的精神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間,當(dāng)他為某位歷史人物感嘆時,你的心也沉進(jìn)谷底,當(dāng)他為某段禮貌而驕傲?xí)r,你的心中滿滿的全是自豪。
我不僅僅要感嘆。這就是余秋雨,帶領(lǐng)你追尋華夏禮貌的余秋雨,將自我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余秋雨。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3
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而自己這么多年一直執(zhí)著于類似盜墓筆記類手機電子小說,閱讀過程熱鬧,讀完確無積淀,從沒有靜下心來閱讀紙質(zhì)書籍,恰逢處室舉行“書香飄一線,文化進(jìn)班組”讀書活動,于家中詢問上大學(xué)的孩子讀書建議,孩子從他的書架上抽出了這本《文化苦旅》遞給了我,看到書名的那一刻,疑問突現(xiàn),文化還苦?目光落在一個“苦”字上:人生可以困苦,文化何為苦?為何苦?
帶著疑問開始閱讀,開篇的《牌坊》《寺廟》,只立足于童年舊事,并未寫遠(yuǎn)游。既無遠(yuǎn)游,又何來“苦旅”一說?讀了第三篇《我的山河》,方才豁然開朗。先前看似偏題的文章,實則闡明了作者作“苦旅”的緣由。作者本是山河之子,女教師的到來使冰封的村莊解了凍,也把家鄉(xiāng)的山河拉進(jìn)了書本。他便從解了凍的鄉(xiāng)村走向城市,博覽眾書,卻驀然醒悟:人,應(yīng)當(dāng)回歸山河;文本文化,應(yīng)當(dāng)回歸生態(tài)文化。
“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是中國之旅。從莫高窟到道士塔,從荒無人煙的西域到人間天堂蘇杭,作者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
作者余先生喜歡把關(guān)注的焦點定位在自然景觀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內(nèi)涵上,體現(xiàn)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因而飽含深切的民族和文化憂患意識。作者在開篇寫自己游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的經(jīng)歷,由己及人,寫出了當(dāng)今人們骨子里對“詩”的追尋,歸根溯源,便是人們的歷史文化情結(jié)。于是,在第七段中,作者帶著這份情結(jié)、沖著王維的《渭城曲》,去尋陽關(guān)了。這兒,作者第一次提到了雪,這雪是蒼涼悲壯的;也第一次提到了“苦”,這苦則是因為天寒路遠(yuǎn),卻孤身前行。
作者是極喜歡對比的,從《寺廟》中的寺廟與學(xué)校、冷與熱、新與舊,到《沙洲隱泉》中的巔峰與低谷、粗獷與明麗的,對比過后知無一不去向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有機體。此處則構(gòu)成了一系列更為宏大的對比,在對比中更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從中華文明中更深入了解其他文明。
此為“苦”的第一層。
面對這一望無垠的天地,作者感嘆自身如侏儒般的渺小之余,又將思緒投影到了歷史的長河中,由尋陽關(guān)的經(jīng)過轉(zhuǎn)為對陽關(guān)的直接憑吊。
在用寒風(fēng)、葦草、群山、白雪、烽火臺等景物描繪出陽關(guān)的蒼涼后,終于姍姍點出了那首《渭城曲》,也帶出了“唐人風(fēng)范”?上,唐王朝并沒有將此延續(xù)久遠(yuǎn)。
因而陽關(guān)坍塌了,成了廢墟,作者為之惋惜;陽關(guān)坍塌的.背后,是一個民族精神疆域的坍塌;苦,亦一種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文化的輕視、對本該傲立于世的中國文化的摧殘的無奈。此為“苦”之第二層。
然而,旅途仍沒有停下,步履依然向前。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一場探索文化的本質(zhì)、生命的意義的旅途,因而免不了踽踽獨行、苦苦求索。
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只讀到了這里,“苦”的第三層還未曾探及,待讀完后分享。通過閱讀以上部分內(nèi)容,感覺作者想借山水古跡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靈性,成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哲理老人,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而且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反觀自己,每每去到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只是觀景觀物,沒有更深層次的思索,猶感自身文化素養(yǎng)之低,知識匱乏,少了很多意境。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文化苦旅》一書。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從雪嶺上一星跳動的紅的開篇,伴隨著著筆尖在紙上移動的“沙沙”聲結(jié)束。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太多,“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余秋雨站在古人必須站過的地方,用與先輩同樣的黑眼珠打量著差不多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fēng)聲鳥聲。他看到了道士塔的漫漫黃沙,聽到了都江堰的江水轟鳴;他看到了山莊沉重的孤獨的背影,聽到了異鄉(xiāng)漂泊人匆匆的腳步;他看到了一代大師謝晉在關(guān)掉的大門上盯著門孔,尋找亮光的身影,聽到了世紀(jì)老人巴金在_前鏗鏘有力地吶喊。菩提樹下有他的靜心打坐的身影,莫高窟內(nèi)留有他沉重悲哀的嘆息。
在讀《文化苦旅》之前,我還不明白,原先散文,也能夠?qū)懗鰵v史的重量。
《文化苦旅》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余秋雨先生總是在從宏觀的歷史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文化的視角去進(jìn)行解讀。
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最使我感慨的一篇是《風(fēng)雨天一閣》。
從天一閣里刮來一股風(fēng),一股凄涼徹骨,帶著朽木氣息的風(fēng)。
歷史在歲月的溝壑中徒步行走著,猶如黑白默片—那一棟蒼老的木樓,那一位名叫范欽的老人,那一枚枚在時間深處靜靜飄香的蕓草,那一個以自我脆弱的生命與自我的文化渴求斡旋的少女…
天一閣,是希翼中華禮貌長久延續(xù)的偉大意愿的物態(tài)造型,是現(xiàn)代文化良知的見證。在亞洲,它是時間最為久遠(yuǎn)的藏書樓。它的創(chuàng)始人—范欽,對書有不講理由的癡迷。再加上他工程般的精細(xì),使范欽成了范欽,天一閣成了天一閣。
然而,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范欽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該由誰接下去呢?在他彌留之際,他一再打量著范大沖的眼。他無法得知他的兒子能否堅持到最終,無法得知他的后代能否堅持到最終。
在范欽過世二百年后,一個名叫繡蕓的女孩,幻想著借婚姻來登上天一閣。但范家嚴(yán)密的規(guī)矩使她的幻想最終破滅了。我似乎看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錢繡蕓那充滿渴望的眼睛凝視著天一閣,瞳孔深處是一種對文化的癡情。哪怕寄托已成泡影,她也要這么守望著它。
世界上最遠(yuǎn)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
錢繡蕓就這么望著,不覺已將一生蒼涼的時光耗盡。她在一個風(fēng)雨瀟瀟的夜晚,將自我化作了一片片蕓草,在時間的深處靜靜的飄香。她是幸還是不幸?天一閣不語,依然以絕世的風(fēng)姿看光陰如梭穿過。
我曾多次在夢中,在天一閣朱紅的大門前,不自覺的問:你來了嗎?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國的書生?
只是因為那本書,我明白了手指觸碰著紙張的珍貴,我明白了一本書能保存下來歷盡了多少的磨難,我明白了讀書的樂趣在于求知,在于不斷充實自我。每個人的精神就好像是被上帝啃過的半顆蘋果,僅有讀書才能豐富我們的時間,才能填補我們精神上的缺漏。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5
自能讀懂書的年紀(jì)以來,便一直與之相伴。記憶里那窩在被子里溫暖的冬日,那踩在落葉上聲音細(xì)碎的秋,那寂靜清涼的夏天夜晚,同那晨光仍熹微的春晨,都被書香浸染。那些讀后唇齒留香的字句久久縈繞,編織著我與書的情結(jié)。
一直以為,書中人物同讀者心靈是息息相通的。讀一本書,便讓我得以走進(jìn)許多人的生活,想他們之所想,悟他們之所悟,同苦同樂,也受到震動,獲得啟迪。
初讀《文化苦旅》尚在二三年之前。雖然以一個十幾歲學(xué)生的學(xué)識與體悟,還不足以將這本書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與意義挖掘出來,但其中字句確令我動容。
文字始于《道士塔》一章。僅覽此一章,便令我深受震撼。王圓箓,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農(nóng)民,偶然地逃荒到了甘肅做了道士,又不幸地當(dāng)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明。卑微愚昧的他不懂這墻壁上釉色圖案的.重大意義,以一個農(nóng)民的想法,讓外國冒險家們一次次將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運走,以換取極少的錢財,還沾沾自喜。“當(dāng)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對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弊x到這一句時,我仿佛親眼看到晚霞之下流淚的莫高窟,看到了一個民族曾有的悲劇。
我于是痛恨那個道士,并為這平白的流失而深深痛惜,作為一個中國人為民族的不幸而感慨萬千。但憤怒的同時,也深深領(lǐng)悟到,他們是歷史的必然存在,正因有了他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才有了攝人心魄的力量,才是一部由人書寫的歷史,才以一輪明鏡的姿態(tài),照出萬代得與失,愛與恨,愚昧與豐稔,開明與腐化。
歷史之完整,便從他們而來。從此,不再過分在意這些人怎樣令人恨之入骨,漸漸學(xué)會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yǎng),收獲體悟。正如秦檜,正如嬴政。
書中,作者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眾多歷史記憶也被一點點挖掘。在長江,有那個堅強的絕代女子王昭君,有一身傲骨的屈原,更有瀟灑浪漫的詩人李白,在某日清晨悄然順江遠(yuǎn)去的身影;在都江堰,有那個樸實的郡守李冰,他手握長鍤,世代守護(hù)這片謂之天府的土地;連在偏遠(yuǎn)的柳州,也有柳宗元等歷代文人留下的一札札泛了黃的詩文。這些人仿佛都從書中站起了身,隨之而站起來的,是一個個或光輝燦爛或哀婉沉重的故事,一份份因了經(jīng)歲月醞釀的筆墨香而更加美麗動人的真性情。
讀著這本書,我的思緒也隨之走遍大江南北。忽然又發(fā)現(xiàn),這些歷史如同構(gòu)建了通道般,同我們的生活有著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每個人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存在坎坷,就連一代文學(xué)大師柳宗元,也免不了被皇帝天南海北隨意玩弄,但他在柳州度過的荒涼晚年生活里,仍憑一個文人的心意留下了其正直品質(zhì)的有力印證;李冰,再簡單不過的文人,卻因他的樸實想法,為百姓造了福,為四川大地的千秋萬代造了福;更不必再提齊王昭君帶來的感動,不必再提李白的蕩氣回腸。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6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xué)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xué)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yuǎn)。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yuǎn)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jìn)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yán)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biāo)本,一樣美的標(biāo)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廣袤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dá)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xì)細(xì)體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7
再也看不到翩翩青衿吟賞煙霞詩酒趁年華,再也看不到揚州十年一覺夢醒多情酬紅顏,再也不見金戈鐵馬征戰(zhàn)四方的慷慨遺恨,再也不見無奈歸隱閑云野鶴的生不逢時。歷史的風(fēng)沙淹沒了繁華盛極,埋葬了枯死白骨,凜然安坐的萬古湖山下沉睡著一條名為文化的古旅,深長且艱阻,途有芳草萋萋風(fēng)景如畫,亦有滄桑血淚徹骨慟哭,蜿蜒曲折一直通向五千年文明的深處。
古旅有美。“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苯厦,美在水墨淡雅,美在淡泊安定,美在詩詞古韻。穿鎮(zhèn)而過的狹窄河道,古樸精致的蒼老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浣洗單衣的女人。離她們只有幾尺遠(yuǎn)的烏篷船上正升起縷縷炊煙如清晨的殘夢,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河邊的石欄那里看著過往的船只。江南有安詳疏淡的面容,都說人淡如菊,而江南清雅的鎮(zhèn)邑?zé)o不如是。人生不如意的失意人在此蟄居,感悟到喧囂官場鐘鳴鼎食中難以尋覓的`清空安然;早年離鄉(xiāng)遠(yuǎn)去的游子登高遠(yuǎn)眸、月夜苦思、夢中輕笑,無不是心心念念著江南小鎮(zhèn)的美色,遠(yuǎn)離故鄉(xiāng)后他們方知世上縱有美景三千,然江南之景只有此弱水一瓢。
古旅有思!叭耸且桓兴枷氲奶J葦!闭\然如是,讀《文化苦旅》最受益之處莫過于余秋雨先生的憂思深思漫思。寫藏書之憂,余先生從嗜書如命的中國文人一生傾盡心血與錢財擁有豐富藏書,在其死后藏書卻隨意流散無人問津,感慨“社會上多的是隨手翻翻的借書者。而少數(shù)好不容易走向相對完整的靈魂,隨著須發(fā)皓然的軀體,快速地在書房中隕滅”。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床,居之有書,便是窗外時過境遷或是凄風(fēng)苦雨,仍可心無旁雜,享受人生的大安詳。文人愛書如是,但生時卻飽含對他人借書之憂,死時又為藏書不得善置而心神難寧,讀來竟也有些許悲涼與嘆息。
古旅有恨。敦煌莫高窟,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學(xué)者為它耗盡終生,無數(shù)中國的榮耀與恥辱由它吞吐。這里閃爍的本應(yīng)是無盡榮光,但在外國人用微薄的財物從王道士那里運走成千上萬的無價文物時,衰老的民族匍匐倒地,深至血脈的傷口再滴著悲哀的鮮血。我好恨!可是恨又有何用?即使重回當(dāng)場,渺小的我們?nèi)允菬o能為力,縱使攔下斯坦因的車隊,截阻下祖先給我們的饋贈,可是偌大的中國官場腐敗竟也是存不下這幾卷經(jīng)文的!那個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不過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腐朽的封建車輪吱呀而過,它已無力再支撐這大好河山綿延江山,它也無法再現(xiàn)那千里錦繡萬里升平。一個時代的毀滅總會有物為之陪葬,只是這次,代價昂貴得讓后世遺恨了一代又一代。
這是一條古旅,有過風(fēng)輕日薄桃花十里,也有過萬徑蹤滅暮雪千山。這是一條苦旅,它隱沒在字字珠璣句句佳文里,唯有你讀破萬卷行萬里路,你方懂得文化柔美的微笑和哀痛的血淚。
古旅深深,苦旅侁侁。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8
在20xx年末,我讀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巧合的是,那時我也在旅途之中,這使我在感受文化之余體會苦旅,不覺有了很多認(rèn)同感。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中國大陸各名勝古跡旅游時記錄下來的散文集。是一本最令人動容的散文集,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它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名勝古跡,寫出了這一代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jié),同時也是一本有關(guān)中國美學(xué)的書,深入淺出,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描述出了中國深沉的文化,及抒發(fā)自我的情感。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美文,是一篇篇經(jīng)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gòu)。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敘述中,又蘊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余秋雨先生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zhuǎn)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后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寫下了《那里真安靜》、《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華語情結(ji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作為一個文人,杯水車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觀感之類文章。由此便決定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旅行成了種“苦旅”,浪跡天涯,行行止止,風(fēng)塵仆仆,勞筋傷骨,這不可謂之不苦澀,再沒有這般的創(chuàng)作魄力了,也可謂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更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無休止的追思和探索,正因人生本是無休止的邊界。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罷了。文學(xué)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余秋雨先生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jié)構(gòu)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我想,能走進(jìn)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會不禁嚴(yán)肅起來。就像一群被流放的士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在書中說道:“我無法不老,但是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闭沁@樣的創(chuàng)作翼求,構(gòu)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余秋雨如數(shù)家珍般的歷史描述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于對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jié),從而有了一種杯具味道。當(dāng)這種感傷、杯具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fā)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閱讀效果。
從那里,我?guī)缀跄軌蚩吹揭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在斷垣殘墻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余秋雨先生驚嘆、震憾,余秋雨先生婉惜、嘆息。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我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9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
瀟瀟灑灑地走了回天涯,讓山山水水留下了點自我的足跡。你說它苦,它苦中有樂;你說它樂,它樂中帶苦。用旅程修飾筆下的文字;用時間磨礪人生的滄桑;用回憶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說期望筆墨留下的痕跡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期望如此,可卻說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于是,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誠惶誠恐地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像那海灘上一地的細(xì)沙,風(fēng)過,沙動。潮退后,依舊是原先的樣貌,可留下的,還有海的味道。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邈遠(yuǎn)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有過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地冥想,有過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語,更有過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他常常笑語,這是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或許,又是還了他兒時的一個陳舊的夢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終一點少年英氣,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認(rèn)他無法不老,可是至少以往還像這般年輕的大膽。無論是他筆尖之下那揚揚灑灑,絢麗多彩的文字,還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帶苦澀的旅途,對我來說,都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僅僅是我一個。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許百轉(zhuǎn)千回中,對歷史的多情,總會讓自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負(fù)重。也許那是苦的,但歷史的滄桑感總會給人更多,更珍貴的回憶,就是那種苦澀后的回味,在身體里纏綿了千年,只為等那一瞬間,然后無無盡的延綿……也許這整一個,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那個小小的縮影,伴著人的苦,人的思,人的憶,人的記,而后,散發(fā)出它無法遮掩的光彩;?qū)庫o,或喧鬧,或婉約,或大氣。也許浪漫安詳是你所愛,又或者高貴浮華才是你所鐘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能夠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駐于那些流轉(zhuǎn)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靜靜地聽他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當(dāng)你真正融入這山水畫、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fēng)情。陽關(guān)蒼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靄,蘇州精雅的林園,吳江凄冷的落葉,你與它們交融在一齊,然后發(fā)現(xiàn)自我會無端的動容。交織著老屋的回憶,夾雜著對風(fēng)景無限的感懷,也許再當(dāng)你靠在殘破的古老城墻之上,你內(nèi)心里,會少一些對著殘垣斷壁的悲涼,更多的是,對久遠(yuǎn)歷史的贊嘆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緒是不止的,我看出來了。每一次臨別時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隱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為之中,他是怕再寫下去,便很難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書,怎夠抒發(fā)他無窮的感懷。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記憶,早已蓋過他口中所說,所嘆的苦澀。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賞的理查德教授一樣,像頑童一樣舉著雙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著風(fēng),和著陽,和著腳印足跡,釋放出它無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記憶,從不曾老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0
首先由于寫期末論文的需要,寫了讀后感;又因為讀文科的姐姐剛好購有《文化苦旅》,于是大致看了后,寫了點該書讀后感。
雖然來不及仔細(xì)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fēng)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
一個家族背負(fù)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xiàn)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fēng)塵還是將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么呢?范欽曾經(jīng)頂撞過擁有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jìn)過監(jiān)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yè)道德品質(zhì)。
說到這里,我們是否應(yīng)該反思一下,我們這些學(xué)生,有哪一個能像范欽那樣監(jiān)守正義,監(jiān)守自己的崗位;蛟S有但也是極少數(shù)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xiàn)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同學(xué)們,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yīng)該反省一下了。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呢?學(xué)成之后又為了什么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續(xù)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監(jiān)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chǎn)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xiàn)在,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yè),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
說到這里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讀書人,現(xiàn)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jiān)守崗位和保護(hù)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范欽那樣的奉獻(xiàn)精神。
還有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官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yè)道德,簡直像行尸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官,濫用職權(quán)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范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jìn)化那骯臟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xiàn)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1
午后,陽光暖暖的從窗外照射進(jìn)來,窗臺上一盆綠蘿郁郁蔥蔥,肥大的葉子在微風(fēng)中輕輕顫動,茂盛的九里香正抽著嫩芽。
我的手指拂過書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書皮仿佛是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讀書的好時光。
翻開書頁,“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fù)、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庇嗲镉晗壬@樣說著,這樣想著,這樣走著,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fēng)洗去最后一點少年英氣,最終疲憊地伏在邊地旅館的小桌子上集結(jié)成了這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來不能簡單的看成一本游記,它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rèn)識,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的一種尋找。張曉風(fēng)說:“山水是中國人的宗教!敝袊送ㄟ^文字體現(xiàn)對山水、對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變化映射人生的變化。作者用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蘊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好好的讀一讀。
作者一路走來,從莫高窟到陽關(guān)雪,他見證了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我也曾去過莫高窟,去的時候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游人還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沒有開放。游客們都排著隊,靜靜的聽導(dǎo)游講述佛教故事。據(jù)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dá)60里。歷代的工匠們在這里開鑿洞窟,繪制壁畫,他們中間隱藏著許多真正的藝術(shù)家,歷史在這里連綿層累,色彩在這里揮灑跳躍,生命在這里蒸騰飛舞。難怪作者會深情的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蹦呖呤俏覀冃牡滓环N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他濃墨重彩的寫都江堰,認(rèn)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guī)模從表面上看遠(yuǎn)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卦旄G,如果說長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jù)了邈遠(yuǎn)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們世世代代紀(jì)念。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民眾祈求能有無數(shù)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水土滋潤。民眾們以他們獨特的紀(jì)念方式世代傳頌李冰父子的功績。
他用低沉的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的講著江南小鎮(zhèn),講著白發(fā)蘇州、講著西湖夢,把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形聲俱佳。寫《風(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又直接觸及到中國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國文人幾百年來在尋求真理、尋求自我的艱難歷程。余秋雨先生這一路走得風(fēng)塵仆仆,帶著歷史的煙塵,帶著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理想和掙扎,腳步踉蹌,身心俱疲,又滿懷希望,他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中國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繼承和發(fā)揚。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2
時長一個月之久,把這本歷史氣息濃厚的散文讀完了!段幕嗦谩方榻B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也描述了平生幾位好友的坎坷一生。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支深思這一古老民族久遠(yuǎn)的底蘊,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描慕華夏文明。讀著讀著,我就已經(jīng)被其中的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潛心欣賞歷史留給我們有形的古跡時,誰又會潛心探究這一處處潛藏著的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運其妙筆,給人們的心靈留下”震撼“二字……
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其中悲壯,但《風(fēng)雨天一閣》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個家族背負(fù)著艱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烈愛國情懷和責(zé)任感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氣息的古樓,這其中靠的便是他的正義和意志力。他曾頂撞過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而屢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常人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在這個物質(zhì)經(jīng)濟(jì)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像范欽那樣不忘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湮滅在人流之中呢?讀書人不能為自己而讀書,而應(yīng)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而讀書,奉獻(xiàn)自己微薄之力,去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其次為《道士塔》初悟,我還以為這是為紀(jì)念某位偉人而寫的文章,但讀后卻有著和作者一樣的痛恨之情!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罪人王圓箓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可以可見的一個平民,卻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jīng)轉(zhuǎn)折,不幸由他把莫高窟當(dāng)成了家,把持著中國幾千年來最為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族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向外輸送,痛的是人們勞苦堅守的心。不僅如此,王道士對洞窟里的壁畫不太滿意,為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著石灰桶,拿著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才幾下,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yōu)槟鄨F(tuán)?杀杀∽髡哂梦墓P丑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讓我們銘記住該記住的,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文化苦旅》所描寫的景觀之雄偉,不是其他書可比擬的。跟隨作者走進(jìn)生命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洞察力和洞悉力去感受古老中華民族的人文山水,領(lǐng)悟的我們的祖先的精神。
余秋雨的文字正如其名,以一種細(xì)雨紛紛之勢,潤人間萬物于無聲,在我們心中播下美與文化的種子,孕育出更加燦爛的文明。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及人群,哪一處不是深埋文化的故土呢?真的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地方走走,釋放自己那涌動的感動。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3
冥思,許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蒼蒼的大地,面對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種莫名的悸動,文化苦旅讀后感。拈起一腳腳尾頁,方才知這《文化苦旅》的厚重。卻又如酒般蕩醉,麻痹你的經(jīng)絡(luò)。于是,我將文化含在唇間,味道比秋茶還要苦澀。當(dāng)我凝神文化圣潔的神韻時,思緒隨風(fēng)飄散。
冉冉的日光,喚起我沉醉許久的無限遐想。他正用破舊的掃帚,刷去百年的燦爛;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蓋千年的輝煌;他正用蒼白的思想,粉砌著“自以為是”的鄙薄。他,一個道士,活生生地?fù)镒吡宋覀兊倪z產(chǎn)。我看到了駝隊遠(yuǎn)去的背影,我聽到擄略者大聲的狂笑……我的心被揪得生疼。
夕陽血染一般的紅。古老的民族,滴血的傷口,在潰爛……
我真想化作那根韁繩,勒住那罪人的喉嚨,不讓他用那粗略的手去碰觸佛家瑰寶,不讓他將人世的污濁滲入瑰麗的文化。我還要去阻截遠(yuǎn)行了的車隊,“和你各乘一匹戰(zhàn)馬”“決勝負(fù)于城下”!可我深知——我太渺小,太卑微,太愚鈍。我留不住被馱走了的文物,留不住早已枯竭了、走失了的年代。
文化的歇息將永遠(yuǎn)帶著悲痛與苦楚。
什么才能鐫刻雋永,我?guī)е悦Ec痛楚義無反顧地踏上文化的征程,縱他山遠(yuǎn)水長,我都要用深層的記憶打響前奏,叩開歷史的生命。此刻的我才明白,守望也是一場苦旅,即發(fā)的記憶,是被人們遺忘的步履。而時間將我蝕成戰(zhàn)火中的殘垣,正如些許文化嫣然老去般長久。
因此,守望變成了我追溯的根源。把自己凝望成一春的晨,一冬的雪。雪也伴著胡笳與羌笛,缺少了些悲壯的情意。若我將我心給予陽關(guān),墳?zāi)故欠駮䦟⑽已诼瘛H绶宓纳扯,如劍的月光,如冰的軀殼。煙繚繞,我心也朦朧。
文化因萎靡柔弱而席卷半壁華榮?我如魔鬼般嘶吼,竭力釋放我內(nèi)心的渴望,讀后感《文化苦旅讀后感》。一切都在遠(yuǎn)去,而無半點追逐的腳音。我面對的蒼涼的文化,看它們?nèi)缬暌话愕穆湎,轉(zhuǎn)眼又是風(fēng)雨交加。
看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沙漠中,光影斑駁交錯。只有從沙漠中走過,才會有腳印證明來過。林則徐,“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彼麚碛兴膫體,他的靈魂,他不會物化成無動于衷的頑石。是他,傾瀉了這一襲華裳。
亭臺樓閣,清風(fēng)寒雪,白蓮洞勝似煙雨桃源。一個暮春的雨天,一版墨清的江水。自然的造次,渾然天成的作畫!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fēng)情。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蔽以谟H近人文,正在親近一部浩渺的文化。
江南小鎮(zhèn),鄉(xiāng)野隨風(fēng),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自然小鎮(zhèn)就多了一份深沉,一份詩意。江南小莊,我只能對著記憶中的周莊空想,柔美而妖媚的色澤是你別致之處,水星木屑,自然又多了一份浪漫古典而精致的明眸。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24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2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5-2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4-1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通用05-11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5-0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