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1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2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并舉例證明。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圣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因為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
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內(nèi)圣,是其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不過儒家和道家的側(cè)重點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guān)系規(guī)范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
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guān)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guān)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yè)、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shù)、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边M入第四種境界閃現(xiàn)人生亮點,對于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xiàn)實,但通過對哲學的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lǐng)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3
這本簡史對初入哲學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對我這種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幫助的。但終究我是興趣不大,總的來說快速閱讀了一遍,里面的內(nèi)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給類似于我這樣的人提個醒,理個大綱。
我大學同學小燕說:所謂哲學,不過是吃飽了的文人的胡思亂想,自以為是,正過來反過來,好像都有道理,其實沒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說的挺好的也挺對的。她甚至說她最近對孫子兵法有了新的見解,所謂36計其實個個是陰招。小燕說的真的挺好的。為她開心。
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讀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詡讀了很多書,卻唯獨對哲學類興趣不大,不甚研究。當我讀完這本簡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認識到這本書的知識比我教學生的.《建筑環(huán)境學》《燃氣供應》課程更有價值。遠~遠~遠~遠超過了我教授的課程的價值。當你對哲學有興趣的時候,恭喜你!這說明你基本上已經(jīng)超越了柴米油鹽、一地雞毛、雞飛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層次,你已經(jīng)開始對人生進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進入了道德境界,這時候的人在精神上會獲得更多的滿足,人生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哲學是對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我們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們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學大師們已經(jīng)對這些東西反思的很透徹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其實我們也都懂。比如佛說:誰傷害了你,誰來渡你。再比如佛又說:放下,你就贏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難了。這使我想起了前幾年一個女同事跳樓自殺。她也讀到博士,我想這些哲學的東西她應該都懂。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只能說可能她懂得,但還沒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慶讀研究生時的一個政治老師,他原本和我一個專業(yè),后來是自己對哲學方面的東西非常有興趣,然后就轉(zhuǎn)去搞這些了。他給我們上課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著川普講,后來對我們說不行他必須有川話講,否則他覺得講的不透徹。然后他就在講臺前用四川話呱里呱啦地講的神采飛揚,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雖然其實我對他講的也不怎么感興趣。但現(xiàn)在想起來他能與哲學打交道且樂在其中,真心為他高興。
書中提到周敦頤的《宇宙發(fā)生論》,我就在想這個名字為什么這么熟悉。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愛蓮說》的周敦頤。一般來說哲學家就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遠大抱負之人宜早接觸哲學,學校也應盡早開設關(guān)于哲學的基本課程,這樣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關(guān)鍵時機幫助其樹立遠大的志向,幫助其學習治道之法,利于國家人才的培養(yǎng)。
關(guān)于馮友蘭,有聞其名。讀完此書后查閱了其簡介,方知乃河南南陽人士(1895—1990),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佩服之至。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實用】相關(guān)文章: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04-25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5篇06-13
中國故事讀后感實用[15篇]05-28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讀后感【實用】06-14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03-09
《美麗中國》的讀后感02-22
中國童話的讀后感03-07
《中國神話》讀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