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1
眾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他自認為是小說家,這是他在寫作末年開始寫的所有雜文總編,編者是他的妻子李銀河,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從內容上的連貫性出發(fā)而組織的,客觀背景大致如此。至今我仍然認為,大多數(shù)小說作家并不會寫很多雜文其實是一種害羞自卑心理,相比較而言,我倒認為王小波在這方面確實是有斗士的精神。
我們都知道雜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膽子”似乎是很關鍵的一環(huán)。本書的開篇《沉默的大多數(shù)》,給我們講述了他的動機,但看起來更像一杯壯膽的烈酒。他說自己因為“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這在我看來是一個對我們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隱喻。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墒牵@么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中國似乎任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我們現(xiàn)在經歷的時代很浮躁,越來越缺少沉得住氣的智慧與理智,利益和金錢的誘惑也已早早得開始腐化學生的靈魂。我們外強中干,以為華麗個性的衣飾可以裹住脆弱的內心,于是穿著奇裝異服,表情冷漠。內心又常?斩茨w淺,在虛無的網絡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不得不承認,我也屬于那沉默的大多數(shù),對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著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的心態(tài)。正如王小波所說的,這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寫到“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在時隔十多年的今天,這一切似乎顛倒了,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人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更加擅長表現(xiàn)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沖擊下,中國人似乎已經拋棄了沉默是金的觀念,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現(xiàn)在的人們似乎更擅長在陌生人面前表現(xiàn)自,卻不能向最親近的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對著電腦像不曾見面的陌生人傾訴,卻和親近的人無言相對。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虛擬世界中人們的只言片語,卻無視身邊的人的真切關懷。有人說21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是計算機,它使人類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但是與此同時,他把人性的優(yōu)缺點無限的放大了,在當今社會,人類似乎可以更自由的發(fā)表言論,于是,我們抱著獵奇的心態(tài)在網絡上搜索各種自認為新奇的'事情,然后,對著不相識甚至沒見過的人大加評論,這樣的“真相”似乎來得太快,卻顯得那樣的不真實。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tǒng)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但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從小學到中學,班上都是這樣的好同學,背著手聽講,當上了小班長,再去管別人,F(xiàn)在也是這樣,先是好好地求學,當了知名理論家或批評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當然,這是做人的訣竅。做個知識分子,似乎稍嫌不夠;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還該干點別的。由這樣的模式,自然會產生一種學堂式的氣氛,先是求學,受教,攢到了一定程度,就來教別人。如此一種學堂開辦數(shù)千年來,總是同一些知識在其中循環(huán),并未產生一種面向未來,超越人類的文化。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還是自己的成長,從一個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還算客觀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還是自己一直保持著思考的習慣。對王小波本人的一些思考結論我雖然不再贊同,但對他敢于質疑善于批判的態(tài)度是絕對尊敬的,這是一個群體精神進步的源泉。一個群體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樣的戰(zhàn)斗精神,但同時,必須健康的引導這種精神推動力是車輪前進,而不要讓這種精神把整個車都給砸爛,就需要還有一個將軍,一個理智客觀的領導者。至于將軍是誰,怎么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2
王小波說:“享受自己的生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頭等重要的事!
對我這種遠未進入不惑境界的人而言,每次讀王小波,都要被他一再地顛覆。
仔細想來,真正顛覆我的,并不是他說的那些有趣的話兒,而是隱藏在語言背后的那種生活態(tài)度。
小波說:“享受自己的生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頭等重要的事。”
就我個人而言,有時間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安靜地觀察周遭的一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fā)表些許個人看法,就是最大的生活享受。不幸的是,由于養(yǎng)家(饣胡)口的.壓力和粗放的時間管理,“享受生活”竟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嗟乎,長此以往,人將不人!
考察小波短暫的一生,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力量無情地將其生命掐頭去尾地奪去了。若非如此,誰知道這家伙還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呢。這使我們得到一個教訓:時間是知識分子最寶貴的資源。
逝者長已矣,來者猶可追!今天的知識分子,一定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將工作和學習控制在身體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盡可能延長生命本身;二是要將時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無論如何都不要輕易地花費在那些虛頭八腦的事情上。
附錄:王小波不會同意李銀河老師換夫的一個證據
前一段時間李銀河老師大談?chuàng)Qqi,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想,如果小波活著的話,自己一定不會換qi,也一定不會同意李銀河老師換夫。證據如下:
“一般來說,亂性是社會里的負面現(xiàn)象,是一種既不安定又有危險性的生活方式。一個有理性的人總能相信,這種生活方式并不可取!
——摘自《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沉默的大多數(shù)》,王小波著,第242頁)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3
在讀《沉默的大多數(shù)》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王小波的簡單介紹,他的特立獨行令時人敬畏,令后人羨慕。他有兩件,我所知道的比較特別的事兒。一是在人言可畏的六十年代,他認了一只豬做兄弟,這是在當時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更別說做了。二是,在與其妻子李銀河結婚后,兩人達成了不要孩子的共識,一生無子。這可是一個有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幾千年傳統(tǒng)思想的國度,而且是在幾十年前,這種特立獨行著實令人汗顏。他一生的所做所行,是一部啟示錄,特別是在這個各種誘惑四伏的`時代,不隨波逐流,做自己想做的,隨心而動,不在意他人的看法,難能可貴。我內心的所有苦惱,矛盾,正源于此,雖然還年輕,但不敢脫離“隨波逐流”半步,否則就會感到自己在墮落,在逃避,我心里或許住著一個老古董,但我還沒有足以強大的力量把他踢了,我在等待,在充實自己中等待。
在讀的過程中,我自己創(chuàng)了兩個理論——多重信仰論和欲望極空論。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活在世界上總得有點兒信念才成!蔽野堰@里的信念歸為了信仰,籠統(tǒng)的講,這兩者的本質其實都是,活著要有自己的追求,沒有任何追求的人很難精彩、幸福的活著,只能是個工具而已,或是賺錢的工具,或是制造的工具,而這個時代并不缺少工具。到了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我感覺不但要有信仰,而且要有多重信仰。這種行為可能已經有人在做,但未曾察覺。所謂的多重信仰,即在生活的至少兩個方面各有一個信仰,特別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間,我們不僅要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要學會享受生活,快樂地創(chuàng)造價值,有益的效用應該會更大。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它能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在我們追求信仰的過程中,不至于越過“極點”。古語中有句“物極則反”,這也是規(guī)律,凡事一旦越過了“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同同樣,信仰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價值和意義,這在過去的時間里,是能夠找到答案的。
欲望極空論。這是我在閱讀過程中讀到某一部分的一個閃念,這也或許照應了“你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是有用的”那句話。欲望極空,即欲望的極端是空。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也朦朦朧朧懂得,但好些時候我們卻又不愿意承認,因為它與人性相違背,而且它會阻礙大多數(shù)人所追求的名利。好多人,一生都在不斷的為滿足自己心里的欲望打拼,享受著每一個欲望達成后的快感,以至于再不能停駐,只能依賴這種快感而生存,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在演繹猴子偷桃的故事,結果自然是兩手空空。所以,在人生這段漫長的路上,我們要學會克制欲望,控制欲望,以免被欲望所操控。方不辜負自己走過一次人生路。
以上是我在讀《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本書的所悟所得,愿它能在我以后的人生路上發(fā)揮出它的價值。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4
首先可能務必在開始的時候說明一下,由于王小波先生之于本人有點像精神偶像,因此作為一個小粉絲在看偶像著作的時候往往會懷有一種膜拜的情緒,盡管挑剔的個性仍然不改,但是感覺始終很難做到跟對別的作家作品一樣地客觀或者苛刻。因此如果下文里面有表達過于夸張或者決定有失偏頗的,也喜愛看官能稍微諒解一下小粉絲被偶像光環(huán)迷惑的心。當然,理工科的理性邏輯思維還是會強迫我盡可能客觀,這也是我對自己做任何事情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十分開心這次看完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感覺如果某一個假期不能伴隨著一本王小波的作品就好像有點不敬,或者有點不完整?葱〔ǖ奈恼驴傮w給我的感覺一是享受,二是放松,三是開眼界?赡芨恼Z言風格,措辭用句有關聯(lián),盡管他在講多嚴肅的話題,都好像一個朋友在跟你討論娛樂圈八卦一樣,不僅僅搞笑而且個性能入腦。這本《沉默的大多數(shù)》能夠說是在新中國歷史上話語自由發(fā)展到的一個空前高度的時期寫的一些評論性散文合集。這種小文章合集的書我感覺真的十分十分好,不僅僅能透過小邊幅文字一點點了解到作者的情緒、態(tài)度、個人操守,還正因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同時要通理達意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睿智和文字功力。書不算厚,但是文章討論涵蓋到的論點都是十分十分實用并且讓我們這代人持續(xù)收益并且引人深思反省的,例如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對社會階級和倫理道德的看法,對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看法,對人格品德和追求及缺陷的看法,還有對女權主義和同性戀的看法……看似都是嚴肅深奧難辨的論題討論,但是在王小波的筆下卻都像是嬉皮笑臉的相聲小品,甚至像是打哈哈開玩笑。我看每篇文章,幾乎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不是那種開懷大笑,而是為作者的睿智機智佩服不已并且被他的風趣逗樂的笑。當然,王小波的文風,喜愛的人很喜愛,不喜愛的人覺得就是胡扯,個人選取無可厚非。
那里我想重點記錄一下自己看這本書的幾個個性讓我感觸的點,也期望以后某時候回到來看此刻這一刻寫下的情緒心境,說不定以后還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和感悟。
其一,在看這本《沉默的大多數(shù)》之前我一向都不知道王小波原來是理工科出身,而后正因熱愛寫作而改從文的,盡管我看完了《愛你就像愛生命》,等于是伴隨著小波和銀河又經歷了一段他們那個時代的戀愛史,卻還是到此刻這一刻才知道。當然,這一點不僅僅僅讓我更加喜愛王小波,更加讓我豁然開朗為什么王小波的文風個性合我胃口。可能正因我本身就是一個沒什么文化底蘊的人,因此我個性看不得那些文縐縐的嚴肅文。當然不是他們不好,嚴肅文往往才是真知的載體,但是我個人真真看不進去。但是我個性喜愛像王小波這種透過及其淺顯甚至能夠說是無禮粗鄙的話語表達任何大道理的風格。當然,不能說王小波就是大道德家,大哲學家或者大“正確”家,他自己肯定也不會這么認為自己的,但是至少在他的認知范圍內,他能透過他喜愛的搞笑的語言把這些死的東西都說活了,生動之余還能夠讓我感覺到一種科學探究的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宗旨。這能夠說也是我一向以來渴望到達的高度,因此十分十分吸引我。同時,讓讀者忍俊不禁的當然還有王小波招牌的不正經的黑色幽默?酌现拦倘粫锌扇≈,但是那種之乎者也無怪乎在施與你之前就已經在跟你的距離之上拉開了鴻溝,那種距離感是天生的,但是王小波那種市井氣十足卻絕對不
讓人厭惡的痞子氣卻讓他的文字能更加進入讀者的心。大道理正著說一百遍你不必須能記住不必須愿意記住,但是用小波的話說:“連豬都會尋求的自由,人當然是要比豬高級的。當然有人愿意不如豬,我當然是不會去阻撓的!边@種罵人不帶臟字的諷刺幽默對于我卻真的有不能抗拒的魅力。
其二,同作為理工科出身,并且也是當時少數(shù)留洋歸來的學者,王小波的眼界或者說是思維能夠說是無怪乎和當時社會大多數(shù)的文青是有差異的。他直截了當?shù)年愂鰧酌现阑闹囍幍谋梢暫筒积X,對當時不明事理甚至失去心智的知識分子作出了諷刺指責,同時還在當時極力擁護傳統(tǒng)文化排斥西方文化的社會里面大贊西方先進科技和人才,這些全部都是我所敬佩的。個性是王小波本身對科學持有的那種由衷的熱愛、佩服、追求及客觀評價的態(tài)度,真的讓我不僅僅僅渾身洋溢一種感同身受的自豪感,還久久不能自我的感激之情。雖然是讀理工科,但是有時候的確會有點迷失自我。當你在鉆研某事的時候,往往會正因太深入其中而看不到大局而迷茫,甚至有時候會正因太靠近而只看到其中的缺點或困難,卻忽略了他本身的完美和優(yōu)點。很感謝這本書里,王小波讓我重新審視了一次自己對于自己此刻在從事和以后即將繼續(xù)從事的事業(yè)的態(tài)度和看法。我感到很欣慰自己或許是正因陰差陽錯踏上了如今材料科學的發(fā)展道路,雖然不能說毫無遺憾,并且也能夠說是滿布困難,但是很慶幸自己到目前是幸存下來了,更加期望自己以后能繼續(xù)活下來。同時也有點為自己感到安慰,我的生活不僅僅僅是學習,還有文學文化的陪伴。小時候很想當個作家,但是老早
就知道這個夢想只能是夢了,但是此刻想想其實有這么個夢想或者準確說愛好也是不錯的。雖然王小波不認識我,也不可能認識我了,但是我卻從字里行間感覺到找到一個懂我的并且支持我的人,真的很開心。
其三,全書里面幾乎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篇幅里面都提到了羅素大師,也提到了更多西方的哲學先知,當然更加不缺少一些引經據典(當然是王小波style的引經據典),這不僅僅僅讓我對這個精神偶像更加有種信服佩服之外,更加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一些關于人心關于思辨關于待人接物關于身而為人的事實道理。也有可能正因今年開始有涉足一下廣闊的網絡社交圈,甚至還斗膽把自己公然放在一個公開的平臺上,因此雖然今年按照自己的評判是沒長進多少,但是卻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在這一年里面的確經歷了更多以前沒有想象過的事,同時也比以前多了更多自己的思考。我堅信如果我爹看見我說這一句會很開心(他一向以來最擔心我的就是我不思考)。這個時候讓我看到小波的這些一系列的能夠說是他的思考而出的文字,也能夠說是他的一些主張的論斷,我看完以后都覺得,盡管不能說起到指路明燈的作用,但是卻也深有裨益。個性是在對外界事物的評判標準,換句話說是非明辨,和包容接納對待的態(tài)度上。當然,絕大多數(shù)書里面的事例都是他那個時代的,此刻當然是完完全全不一樣了。但是智慧就是,盡管他的殼是隨時刻變化而不一樣的,但是當剝去這個殼你看透了他的核,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是萬能的,但是當然前提是你懂得如何融會貫通將他
們套用到自己的處境上。而這種融匯貫通,一者看個人際遇個人明白潛質,沒有那個思考沒有那個際遇說不定就參透不鳥其中的奧妙;二者看個人素質個人品德。此話怎講?用得好就受益終身,用得不好就遺害萬年。而如今,到了自己身上,雖然作為一個個人,作為一個于社會于別人都無影響的個體,盡管運用明白不恰當可能不用擔心會禍害別人。但是做到對自己負職責,還是期望自己在此刻的基礎上能更好地思考和品味透過小波之筆傳達出來的那些睿智,期望能為自己所用,盡管不能成大事,至少不會抱遺憾。就像做人基本就應擁有的一顆明辨是非和寬容接納的心一樣,這種道理人人皆知,說不定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得個性好,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別人說的'你肯定不理解,自己卻又安于現(xiàn)狀,這種狀態(tài)到最后吃苦果或者抱遺憾的只能是自己。期望自己慎之審之。
最后,當我看到王小波在對女權主義發(fā)表言論的文章之前,我的情緒真的是十足戰(zhàn)戰(zhàn)兢兢。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有獨立思想的人,作為一個甚至能夠說是經常自吹理智客觀的人,經過這么些時刻思考我認為自己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完整的女權主義觀和男女平等觀。但是當我要開始了解偶像對同一事物的看法的時候,我卻不可避免地慫了,就是那種盡管感覺自己是沒有問題是可取的,但是卻害怕如果偶像的看法跟我出入太大會不會讓我有種動搖的挫敗感?盡管時代不一樣,或許偶像的思想已經落后,那會不會讓我有種偶像崇拜幻滅的失落感?思前想后一番思想工作之后我覺得開始看那些相關文章?吹阶詈蠼Y論之時我真真大大舒了一口氣,同時也有點前所未有膨脹的自豪感!王小波對女權主義的想法竟然跟我不謀而合!由于實在太太激動,盡管已經在筆記本抄錄了這一段,仍然忍不住要再打一遍出來,給有緣看到那里的人分享一下:
“我認為男生和女生很不一樣,但這種差異并不意味著別的:既不意味著某個性別的人比另一個性別的人優(yōu)越,亦不意味著某種性別的人比另一種性別的人高明。一個女孩子來到人世間,就就應能像男孩子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加入她所得到的正式她所想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親,我也別無所求了!薄冻聊拇蠖鄶(shù)-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
我作為一個女性,絕對是忠實地擁護男女平等并且女權的一分子。但是這種忠實擁護絕對不代表盲目看見維護女權就插一腳,或者無任何條件地要求男生=女生,那是不理智甚至能夠說是愚昧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如何界定男女的這個平等,和你如何定義女權主義這個詞。我認為王小波這段話絕對是精簡并且準確地說出了我的主張:
男生女生是絕對不可能畫等號的,男女的差異是天生而來就有,不管你正看反看,橫看豎看都是絕對絕對鐵一般事實存在的。但是這種差異只能說明“不一樣”本身,并不能說明高低之分。如果每一種差異每一種不一樣都硬要說個高低優(yōu)劣,那就太狹隘了。在絕大多數(shù)狀況或者按比例而言,男性的體力、能量、爆發(fā)力、決斷力、處事效率及專注都是比女性要強的,但是這不能說明男性優(yōu)于女性,正因女性所有的細致、全面、柔韌、堅持、甚至是對生命的孕育潛質,都是男性無法比的。在這種事實基礎上,如果要求無條件地對男生女生同樣對待同樣要求是絕對不合理的。某些獨立女性能做出超于男性的事業(yè)成就我表示由衷的佩服和敬意,但是如果這個女性表示女性優(yōu)于男性甚至是要求任何權力務必男女均等,我認為是不可取,甚至是災難性的。注意,那里是權力,不是權利。在爭取權力的之前必須要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審視自己究竟有沒有這個潛質去擔當,或許這個成功女性的確有,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女性都有!退一萬步,就算所有女性都有,是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去爭奪這個權力的欲望!因此,我認為,最最正確的女權主義,是男生女生都有同等自由選取自己人生軌跡、人生意愿,自由選取自己喜愛的、需要的,的權利。ㄗ⒁馐菣嗬。┚拖袷峭
小波所說的,當她找到她自己想要的了,無論那樣東西是什么,已經是一個完美的解答。身為女性,認為這個是最適宜也是最需要發(fā)奮的。
感謝王小波,感謝這本書,感謝所有自己經歷過的。這種心靈思考的力量不知道能在我身上殘余多久,只能期望以后每次看回這篇讀后感能重新找回這種自省和思考的能量和動力。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5
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走不到人堆里去,他在人群外凝望。另一個從人圈的另一頭走來,她抬眼看他,他回以看她。四目相對后,他說到:“你也是特立獨行的人呀!”笑容壓彎了眉毛。
我和多數(shù)朋友不一樣。雖然王小波聲名在外,我也很早就聽說過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但是,我的閱讀是從李銀河開始的。因著李銀河,我來看王小波。書中的的觀點許多我都曾在李銀河的書中讀到;也有許多論述旁證深化了李銀河的觀點。
正如有朋友評價的那樣:讀王小波你要讀李銀河,讀李銀河你要讀王小波。
我勉強可以算是一個讀漢語言文學的`。讀這門專業(yè),孟子和考究是絕對繞不過去的。浸泡在環(huán)境中的人總是感覺不出環(huán)境中的異味的。讀王小波以后,可想而知,那種迷失和空洞。
咦,我讀的孟子不是這樣的啊?原來是這樣嗎?天吶,居然是這樣!
邏輯之下,學的那些東西不再高高在上、圣潔不可欺了。我以為,這是我從王小波中收獲的。
讀文的,說真的,多多少少有些死腦筋、不活泛。我也是這樣的。喜歡引經據典,熱愛文字考究,忠于“把一個宇宙塞進一本書”里。我也是向這方面看齊的,并且深以此為榮。但是我的專業(yè)水平太差,踏進這片若隱若現(xiàn)的、霧氣迷夢的密林尚不遠。
說真的,這種“馴化”的過程很痛苦。以前,我執(zhí)著于為什么我還是踏不進去這片密林。讀了王小波以后,我不糾結了。踏不進去就不去了,停下來,在外面,沉默。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6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據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我個人比較喜愛他的雜文,作為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王小波終其一生思考并快樂著,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方,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此刻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聯(lián)——就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但是的人什么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正因經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臺女士就大發(fā)感慨,問中國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持續(xù)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好處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能夠傳播等等。”關愛老人
王小波的雜文別具特色,自成一體。幽默的筆調,使得文章妙趣橫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讀時,你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和思維的樂趣。如《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zhèn)》、《驢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都是異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樹與平等;卡拉OK與驢鳴鎮(zhèn),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被他拉到一齊,說出了個性的味道,有點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如在《驢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從驢的角度去談父子與路人的行為,說他要替受罪的驢說話,當翻譯義不容辭。文中驢被老子和兒子四腳抬起的時候叫喊,“我得罪誰了,你們這么捏咕我!”得出了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閉上你的臭嘴,讓別人走路”,與原來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大相徑庭,但同樣意味深長。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幽默詼諧之處信手拈來。許多口語的使用,讓文章更為生動,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說服力。
王小波說,選取沉默的人就應是有什么隱衷或者干脆是正因對語言產生了厭惡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覺得在被這個社會同化著。年小時口沒遮攔別人還能夠不予計較,正因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進了社會,這種特權就自動被剝奪了。說話不留意?很好,請自己承擔禍從口出的后果。于是我們最后變得沉默,同時年少時的鋒芒畢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圓了。當然沉默只屬于成年人,小孩子們是不屑于此的,他們總是天真可愛的,有話要說時,完全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說的話,不一次說盡是絕不會罷休的。我真是羨慕孩子們的執(zhí)著,也期望自己能夠再回到童年時代,不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只是正因我對那時的真實有著一種特殊的懷念,那時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愛王小波,調侃、睿智,在玩笑中說著智慧和諷刺,這是一種灑脫和無奈!冻聊拇蠖鄶(shù)》很不錯,王小波是比較深切體會什么是自由的并且發(fā)奮過著一種內心自由的生活,能夠說他很有觀察力也很詼諧。pp網名大全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7
最近,經他人推薦我閱讀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連絲的默默感。
在仔細閱讀王小波寫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本書,書中的文字給我清澈的頓悟感和沉默的鎮(zhèn)定。這種力量是一種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確和感悟,我會在讀到某段某句文字時突然激動——原來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書中一直強調智慧,知識,尊嚴,生活智慧永遠指向虛無之境,從虛無中產生出知識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現(xiàn)時現(xiàn)事和現(xiàn)在的人。
知識本身是多么的誘人。學習本身就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于“溫故”,有文史修養(yǎng)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從現(xiàn)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tǒng)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F(xiàn)在也是這樣,先是好好地求學,當了知名理論家或批評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當然,這是做人的訣竅。做個知識分子,似乎稍嫌不夠;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還該干點別的。由這樣的模式,自然會產生一種學堂式的氣氛,先是求學,受教,攢到了一定程度,就來教別人。如此一種學堂開辦數(shù)千年來,總是同一些知識在其中循環(huán),并未產生一種面向未來,超越人類的文化。
我個人以為,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為什么要做的事則是“無”。但我還想指出,到歲數(shù)了,過正常人的生活,還是好的。否則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這是在巧言掩飾。
我們現(xiàn)在經歷的時代很浮躁,越來越缺少沉得住氣的智慧與理智,利益和金錢的誘惑也已早早得開始腐化學生的靈魂。我們外強中干,以為華麗個性的衣飾可以裹住脆弱的內心,于是穿著奇裝異服,表情冷漠。內心又常?斩茨w淺,在虛無的網絡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8
作者認為,有一種弱勢群體,叫作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之所以弱勢,是因為他們說不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在被迫上繳話語稅。
我初看這個題目,想到的是英語或語文課上需要有人舉手發(fā)言時,全班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過作者的詮釋,才發(fā)現(xiàn)我這個例子舉的不好,畢竟我們是因不想說不想說的話而沉默的,不過不幸被點名的人確實在繳話語稅。
所以說,我本人其實很少真正地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或者身在其中而不知,但是對于繳稅這類事情經歷的太多了。作者坦言中學只上過一年,因此情有可原,若是讓我把話語稅推而廣之,別的不提,一定要狠狠提一下“寫作業(yè)”稅。
其實,沉默之意,不僅在于語言,更在于行動,真正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僅說不出想說的話,也做不了想做的事;而繳稅之意,則是被迫做不想做的事。看得出來,如果一個人既沉默又繳稅,那么他的生活就顛倒了,作者總是提到的便是這些人。我想我比他們好些,不必沉默,但還是有很多稅要繳的,五十步笑百步吧。
要是總去做違心的事,據作者從弗洛伊德那里聽來的,人們會變成受虐狂,轉而去愛這些違心的事。我很懷疑,我們寫作業(yè)方面是不是受虐狂。就我個人而言,若是我一天不寫作業(yè)就會覺得自己很空虛。盡管我不是這樣,但我相信有很多受虐狂是會對劉浩軒、黃子明之流咬牙切齒的。
作者最擔心的.,是有一種思想成為每個人必須遵守的道德體系,進而被人利用,成為惡毒的武器。這是一個思想上的統(tǒng)一化,作者最為痛恨,對于古代、近代與現(xiàn)代的各種道德體系,作者見一個批一個,甚是精彩。作者推崇的是“須知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本源。”這里,我便有一個疑惑:如果參差多太也包含殺人越貨、坑蒙拐騙,它還能是幸福本源嗎?我猜有人會回答我參差多態(tài)與混沌無序是有區(qū)別的,那么我很想知道區(qū)別在哪里。
作者還發(fā)現(xiàn),有人能把一種思想轉化成為工具,甚是無恥,而且危害無窮,我不僅有體會,甚至有些心得,你瞧,我不也拿王小波的話作掩護,替不寫作業(yè)找借口嘛。正確理解一個思想很難,誤解卻經常發(fā)生,而刻意曲解以求為我所用則是再容易不過了。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9
好句:
1、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一員。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
2、假如一個社會的宗旨就是反對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獄又有不如。在這個領域里發(fā)議論的人總是在說:這個不宜提倡,那個不宜提倡。仿佛人活著就是為了提倡。要真是這樣,就不如不活。羅素先生說,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弟兄姐妹們,讓我們睜開眼睛往周圍看看,所謂的參差多態(tài),它在那里呢。(小波沒有看到現(xiàn)時價值的多元化與所謂的參差多態(tài),這是一種遺憾。只是不知,身處其中,小波能否還會希求這種幸福的本源?)
3、好在人不光在書本上學習,還會在沉默中學習。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4、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的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時間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5、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羅素)
6、在一切價值判斷之中,最壞的一種是:想得太多、太深奧、超過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種罪惡。我們在體驗思想的快樂時,并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總有人覺得自己受了傷害。誠然,這種快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的,但我們不該對此負責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這種快樂,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計算在內——這世界上有人喜歡豐富,有人喜歡單純;我未見過喜歡豐富的人妒恨、傷害喜歡單純的人,我見到的情形總是相反。假如我對科學和藝術稍有所知的話,它們是源于思想樂趣的滔滔江河,雖然惠及一切人安這江河決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為他們而流,正如以思想為樂趣的人不是為他們而生一樣。
7、對于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人當然有不思索、把自己變得愚笨的自由;對于這一點,我是一點意見都沒有的。問題在于思索和把自己變聰明的自由到底該不該有。
8、上帝說,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妒ソ洝(chuàng)世紀》
9、真理直率無比,堅硬無比,但凡有一點柔順,也算不了真理。
10、在文學藝術及其他人文的領域之內,國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這種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國人當成另外一個物種,這樣對他們的成就就能客觀的評價;對本國人則當做同種,只有主觀的評價,因此我們的文化事業(yè)最主要的內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種界限為大家所認同,誰干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11、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行貨感,這是一種很悲慘的感覺。在我所處的這個東方社會里,沒有什么能沖淡我的這種感覺——這種感覺中最悲慘的,并不是自己被降價處理,而是成為這一貨物這一不幸的事實。最能說明你是一件行貨的事情就是: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或對你有任何一種評價,都無須向你解釋或征得你的同意。
12、從孔孟到如今,中國的哲學家從來不挑擔、不推車。所以他們的智慧從不考慮降低肉體的痛苦,專門營造站著不說話不腰疼的理論。
13、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到: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這種想法可以使她自己好過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還有些壞作用:有些人就據此認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擲一些年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崇高。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是有病。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 篇10
讀《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王小波,笑過之后會被漸漸被他的東西填滿。而當我試圖想以某種身份來定義王小波之時,諸如自由撰稿人、特立獨行的思想者等等,我發(fā)現(xiàn)王小波會馬上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避開這些稱號。他追求自由,靠文字語言,用他的話,就是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于是我更愿意去解讀他所傳達的內容,用他喜歡的方式交流,不頂禮膜拜。
樂趣
王小波討厭無趣,在《思維的樂趣》一文中,他寫下這么一段文字:“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蓖跣〔ㄔ谄渥髌分薪洺娬{“思維是一種樂趣”,沒有這種樂趣,人生是極其不幸的。要活得有智有趣,就要學習,要思考。還好,王小波發(fā)現(xiàn)了適合于他自己的樂趣獲得方式——寫作。無論是對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這種思考在他的作品中都清晰可見。他憎惡的世界、他期望的世界,在他筆下自由地流露讓他感到分外的愉悅,他思維的火花字里行間隨處閃耀。他的語言在充分浸泡了他所體驗到的樂趣之后,生動地傳達著他的思想,獨特地表現(xiàn)他的追求,從而去觀察生活、思考社會。
談到樂趣,有兩個不得不提的關聯(lián)名詞,一個是父親,一個是大學。王小波在書中提到了他的父親,作為一名哲學教授缺乏樂趣的一生。他的父親一輩子隨時都試圖要在大一統(tǒng)的思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至于即使再努力,收獲的也是恐慌,生怕一不留神偏離了“正軌”,最終就這樣誠惶誠恐地拼湊出了一本書籍,而這在當時也已經算是相當不易。這也許更加堅定了王小波要尋找樂趣的決心,不重蹈覆轍。而王小波體驗到最大快樂的地方就是大學,在那里,他被給予的空間是最大的,讓他深深覺得“比我父親幸福,比那些將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輕人幸福”。我一直認為王小波思考的過程不一定是快樂的,或許還帶有某些沉重的因素,當他的想法與現(xiàn)實情形發(fā)生巨大沖突的時候,痛苦的情緒會滋生。他所謂的樂趣是指他能夠自由地不受束縛的思考,他真誠地期待他的下一代能夠擁有比他更大更自由的空間來獲取幸福,這是我所理解的他最大的樂趣所在。
話語權
李銀河在給本書寫的前言中提到了王小波在生命最后一天寫給朋友信中的一段話:“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逸叕F(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為什么沉默?為什么是大多數(shù)人都沉默?可以確定的是,沉默是相對于“話語權”而言。當話語權只被少數(shù)人掌握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的聲音卻只是處于了一個被壓抑了的或是被忽略了的狀態(tài),以致他們成為了話語世界中的“弱勢群體”。王小波曾經說過:“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都很遙遠”。話語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它本身不代表任何立場或是指向,只有當它被使用時,便會變?yōu)樽钿h利的武器或是最甜蜜的糖果,僅代表說者的意志,聽者要么熱烈反應,要么表現(xiàn)平淡。這本都取決于說者與聽者之間互動的程度。最危險的情況就是:話語變成某種專制的工具,它由不得聽話者的意愿,強制性地迫使聽者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話語就是一種語言暴力,即使只是一種象征性暴力而已,也代表著霸權。這讓我聯(lián)想到最近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之所以受到以某些行為藝術家的反對,原因就在于對美國文化的霸權主義的一種反抗,一種對本土話語權的捍衛(wèi)。
所以王小波要爭取話語權,最起碼也要做到在生活當中不只一種聲音出現(xiàn),他并沒有將自己置于思想教育者的高度,因為并非他的目標,他只是頑強地用文字說話,用他認為最舒服最合適的方式來傳達他的想法和思考。遺憾的是他的文章,他的思想直到死后才得以廣泛關注,這使得甚至于連他的死亡(即使并非刻意)也成為爭奪話語權的一部分,成為最沉重的一吼,最悲涼的一笑。
思維
王小波是墨子的門徒,他總結了有兩個原因:一是墨子思路縝密;二是墨子敢赤裸裸地談利害。以此為出發(fā)點,王小波認為“理智是倫理的第一準則”。王小波原是學理科的,但卻拿起筆寫文章,驚嘆的是他有調和看似水火不容的對立元素的能力,理性與狂熱,審慎與浪漫,這就是他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的思維方式。
王小波在他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一文中,描寫了插隊時喂過的一只豬。吃飽了以后,會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汽笛等各種聲音,有時還去附近村莊找母豬。當人們對它圍追堵截時,它卻找到了空子撞了出去,最終變成了一只快樂的野豬。這篇文章生動反映了王小波那不斷打開的思維能力。他隨意而灑脫,但也并不刻意追求另類。這都源于他對自我精神家園的珍視,他內心深處的智慧和真性的表達。王小波反對中國知識分子思維方式單一而固執(zhí),甚至于愿意被其束縛。他們往往具有很強的使命感,有著骨子里的救世情結。有時,這種情結會被利用,而變成一種莫名的信仰,對此王小波是非常警醒的:“任何一種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內,如果被濫用,都可以成為打人的棍子、迫害別人的工具”。(P41)其最終造成的結果,就像砍倒橄欖樹、滅絕大地的豐饒一樣,毀滅了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偏偏中國的知識分子又對此具有嚴重的依附性,他們科學藝術工作的生命力都會跟隨著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開始或完結。王小波在他的小說里也描寫了大量類似的知識分子,像《紅拂夜奔》里的李靖,《未來世界》里的我舅舅等。王小波去世后,李銀河在發(fā)表的悼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中寫道:“小波著作沒有等身,但是,他的那一種無所不在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卻燭照了萬千心靈。小波是以一個自由寫作者的身份,蝸居于北洼附近的某一棟民居里,他給我們最大的“遺產”,不是那些氣象萬千的文章,而是他特立獨行的思想”。
流亡
王小波的一生都在流亡,在云南農場當知青、在山東牟平插隊、在北京做工人、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回北京任教、辭職當自由撰稿人、去世。這些在行動上的流亡,背后受到其精神力量的強大支撐,即使有時王小波在行動上的流亡是郁悶的,但在思想上卻是快樂的。這讓他的流亡與其他意義上的完全不同。談到這里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米蘭·昆德拉,因為他和王小波一樣都擁有獨特的因政治原因而導致的流亡生活,王小波是下放到農村,而米蘭·昆德拉是從捷克移居到法國。他們都擁有將這種生活提煉成生動的文字的能力,并以較為輕松的方式,從日常生活出發(fā)談政治,談性,使用的語言雖然不同,但思想上漫游的狀態(tài)還是極其相似的。米蘭·昆德拉擁有很多被廣大民眾喜愛的作品,比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玩笑》等成名作,我更愿意將他的移居法國之后用法語寫作的《慢》拿來和王小波的作品相比較。
《慢》總共只有五六萬字,內容相對簡單,即在法國一個酒店里一夜間發(fā)生的故事。米蘭·昆德拉用一貫調侃的語氣寫作,在《慢》這本書里他說得更加明白,即準備寫成一部沒有一句正經話的小說。他和王小波一樣都有讓人發(fā)笑的本事。王小波在《小說的藝術》一文中提到他非常贊同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不懂開心的人不會懂得任何小說藝術。除了懂得開心,還要懂得更多,才能懂得小說的藝術。但若連開心都不懂,那就只能把小說讀糟蹋了。王小波黑色幽默的本事是天生的,他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用戲謔的口吻將自己的生活講述出來,而米蘭·昆德拉作品往往也是以第一人稱展開,但人物都只是杜撰出來的,并非本人。他們的差別在于,幽默的呈現(xiàn)一個是敘述者本身,一個是敘述對象自己呈現(xiàn)的。《慢》里的捷克學者在蘇軍入侵時因懦弱沒有拒絕反對者的要求,被當局趕出研究所。但他逐漸淡忘他對反動者原存的憎惡,愈來愈習慣將自己視為“歷史大舞臺上的一分子”。參加昆蟲學研討會時,他沉浸在一種虛幻的受難者的激動中,訴說自己的不幸,被自己感動得忘了念講稿就走下臺。如果說笑是被王小波用來在面對荒誕現(xiàn)實時可以憑靠的武器,借以捍衛(wèi)尊嚴,那么在米蘭·昆德拉筆下,笑則更為沉重,也更為辛酸。他作品里面人物往往有著崇高莊嚴之感,但往往被推入了可笑的境地,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有個核心話題,里面的人物往往是由捷克流亡到其他國家,并且完全沒有返國之意,但事實上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還是可以讀出許多無可奈何。如果說王小波的幽默有時令人感到像一個頑童在惡作劇后得意地竊笑,那么昆德拉的幽默更像一個中年男子在經歷了荒謬認清真相之后的苦笑。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在流亡中用笑表達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量。
結語
樂趣、話語權、思維、流亡四個詞匯并不能概括王小波作品中所有的內容,因為他的作品涵蓋了太多方面,但正如李銀河所說,讀他的文字是一種享受,可以獲得閱讀的快感。在愉快的閱讀之后令人深思,通過文字與其本人交流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王小波的人格魅力在其去世后得到了極大體現(xiàn),頓時追隨者蜂擁而來,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張小波”,“李小波”以其死忠的姿態(tài)高調出現(xiàn)。在我看來,這并非王小波初衷,王小波是戲謔而俏皮的,但同時更是真誠而熱情的,不含糊地、認真地對待自己,對待生活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5-25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4-18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05-01
【精選】《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12-02
可貴的沉默讀書筆記300字(通用3篇)06-18
無言的沉默美文06-22
可貴的沉默教案04-03
《可貴的沉默》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