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fā)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1
韓老師在談到詩歌教學時指出:“通過比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詩歌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我受到啟發(fā),在教學《守株待兔》這篇文言文時也用到了比較的方法。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很簡單,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且明白為什么“身為宋國笑”。
這個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再加上注釋,孩子們原本是可以自己說出文言文大意的,可是我這節(jié)課沒有放手給孩子們,因為上學期《司馬光》的教學中,部分學生根據注釋也不能說出大意,我很是著急,怕浪費時間,干脆就自說自演,最后出示了翻譯和道理讓孩子們抄寫。
上課這樣記筆記,我覺得不管是對學生理解文意還是應付考試都是沒問題的,但問題出在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試著說一說句子意思。
這篇文言文故事性強,語言也很淺顯,要說翻譯中的難點,要數句子中的助詞“而”,“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而身為宋國笑”,中間的而字表示順承、承接,不用翻譯,這個語言老師們都有,知道這個助詞不僅可以幫助理解文意還可以讓語言更有節(jié)奏感,但是三年級學生還沒有文言文的閱讀語感,只覺得其他的句子中都是一個字可以翻譯成一個詞語,為什么一遇到這個“而”字就跳過去不管了呢?
為了讓學生順利理解文意,我運用了對比的方法:把句中的“而”字去掉,和原句對比,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有沒有“而”字,這句話的翻譯是不變的,但是缺了“而”字,句子讀起來就顯得很別扭。這樣就能讓學生在不接觸到“助詞”這個概念的情況下明白:“而”在句子中就相當于一個讓朗讀變得更通順、更朗朗上口的輔助工具。
另外,對比之下,這篇文言文和《司馬光》還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在“因釋其耒而守株”前門省略了一個主語:“農夫”。這一點也要通過問題引導:“兔子折頸而死之后農夫會想著什么,做些什么呢?”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句的主語。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做得還是很好的.。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于詩歌教學,在品讀詞句、理解表達效果的時候都可以嘗試使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2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該書分為四輯:分別是課堂要落在實處,課堂上的遺憾,捍衛(wèi)課堂常識,我這樣教語文。讀完后,我最欣慰的是自己日常中某些做法跟書中的做法正好吻合,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如何上一節(jié)樸素的語文課。
識字,閱讀和寫作,就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的性質,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要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發(fā)現生活中的語文元素。
一、識字教學要做到位
書中舉了于永正老師教學生寫字的片段,他要求學生把字寫對,而且要寫美。他還善于鼓勵學生,在肯定學生的間架結構正確的基礎上,又強調寫字應該從哪里起筆,哪里收筆。然后讓學生又書寫一次。韓老師總結真正的識字教學,不但會認讀,而且會書寫,不僅能寫對,而且要寫美,識字教學的更高要求是理解詞語。但我看到這句話時,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一直以來,我的字詞教學一直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深入到理解詞語上。有段時間也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運用這些詞語,有一次講到卷子上閱讀理解時,學生好多都寫:對某個地方很向往,而答案給的就是憧憬一詞。當我看到這時,我忽然想起憧憬的詞語解釋,不就是向往嗎?如果我再講課文時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會運用這個詞語造個句子,再做閱讀理解題,學生不就會直接寫憧憬了嗎?
那節(jié)課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在字詞教學方面的不足,現在講授字詞時我把重要字詞放在句子中讓學生理解,再讓學生造句子,加深對詞語的記憶和運用。
二、閱讀與寫作方面
一個語文老師最應該具備的是文本解讀本領。張志功說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在文本中進進出出。語文教師一定要細讀文本,從字里行間感知觸摸文字的溫度,讀出字里行間里的空白處流淌著什么東西,讀出文字之外的東西,傾聽到文本細微的聲音,要引導學生從言語的表層走向深層。于老師也曾說過備課要一絲不茍,把教材吃透,我給自己定了個規(guī)矩,要獨立思考,刻苦鉆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能力。每一篇課文,只要查清時代背景,推敲詞句,理清作者思路,腦子在課文里來來回回走。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追根尋源,弄清三個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三言兩語就能準確的拎出來,毫不含糊,哪怕是一個詞,也要反復推敲咀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腦子里始終有思維的火花。
一位專家說過語文教師的眼睛要毒,這里的毒就是指敏銳深刻獨到,能從字里行間,讀出學生讀不出的東西,以便更好的引領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讓學生上這節(jié)課與不上這節(jié)課,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朗讀也是進入文本的一種方法。閱讀的方式一定要結合文本進行選擇。韓老師在書中明確的說出:篇幅較長者就適合默讀,要求學生動眼不動頭,動手不動口。文辭華美者就適合朗讀,要求學生讀出輕重,讀準字音,動情動色。初讀時是自由讀,學生可以自由的讀讀圈圈畫畫,又能解決問題中遇到的不同的問題。學生怎么讀都讀得不到位時,可采用泛讀引導。如果學生注意力分散,可采用其齊讀的方式烘托課堂。文本的重點部位,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多次輪讀。如何用做到用聲音表達對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從語音語調,感情表情停頓語氣等幾個方面把握讓學生貼近的文字,感受到字里行間空白處流淌著的東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帶著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知識鋪墊,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進入一次真正觸及心靈深處的情感體驗。
書中舉例執(zhí)教故鄉(xiāng)時韓老師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說話的句式,說話內容,說話時機,及話語中的標點符號四個方面,分析少年閏土和中年運程的.語言。在這種引導下,學生安安靜靜的觸摸文字,體會字里行間流淌的聲音,品讀文字空白處蘊含的意味。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得到的答案明顯豐富多了。
老師要求學生多讀幾遍文本,通過幾次的通讀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掃除字詞的障礙,但是他們往往看不出,文章中特別精彩準確的妙詞佳句,或者作者在構思上獨具匠心的精妙之處。對于這些學生體味不到的地方,教師要著力指導。這是要讓學生明白所以然。課文要講學生自己學不會的,講學生的疑難處,講精彩處,主要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字里行間,讓學生從標點中發(fā)掘作者潛在的感情,從字詞中解釋文章的密碼。
品味詞語時,可嘗試使用孫紹振教授的詞語還原法,或更換詞語比較法,要求學生在還原中比較中感受品析,是否能讓學生更好的觸摸到那些詞語的溫度呢?文中舉了特級教師王君執(zhí)教背影時對父愛的準確把握。王君老師說從父親買橘子的文字中,你讀出了什么?學生答:偉大的愛。偉大的愛太籠統(tǒng),太抽象,學生又說無微不至的愛。王君老師再次引導學生:無微不至的愛不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父親為我挑選座位,千叮嚀萬囑咐也是無微不至,決定買橘子為我解渴也是無微不至,此時描寫的是買橘子的過程,父親孤身一人爬月臺,他對誰無微不至呢?于是王君老師再次帶領學生,細讀這段文字,學生開始分析父親的動作穿著。學生再次得出答案:努力的去愛。王君老師善于表揚學生,說努力真好,這個詞語,比剛才的偉大,無私,無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還不夠。學生再次深入思考,竭盡全力。老師再次總結,同學們這就是竭盡全力的去愛,竭盡的不僅是金錢,而且是體能。
其實閱讀與寫作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學,應該帶領學生再往前走一步。閆學老師做的特別好。她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又帶領學生研讀了一個篇幅最長,花費筆墨最多的段落。在找關鍵詞關鍵句,關鍵角色,體驗朗讀之后,閆學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詞段的寫作方法。她還講清楚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區(qū)別。托物言志說得是通過某個具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如我們學過的《種子的力量》,《白楊禮贊》,重點表達自己的志向。而《走進祖父的園子》,重點通過描寫動物植物的快樂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像這類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快樂和自由,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和自由的方法,這叫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王國維在《人間話語》中這樣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就是說:景物的描寫,都是用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的,假如當你開心的時候,景物就變得美好,當你傷心的時候,結果就不那么美好了,景物悲人也悲,景物喜人也喜。比如我們學的《小石潭記》,作者看到冷寂幽靜的小石潭時,也產生了孤寂悲涼的心情。劉白羽在飛機上看到日出時,也說灰蒙蒙的天氣。此處用灰蒙蒙,不僅僅是天氣,也是形容人物的心情。
對于寫作教學,課本無疑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我們在講完課文時,應該再往前走一步,把課文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寫作方法,再結合文本給學生講清楚,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在寫作時,腦海中也有基本的思路。
語文是一個與素養(yǎng)有關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在課下要及時積累,這樣語文素養(yǎng)才能慢慢提升。書中所提到的限時背誦法和反復背誦法,這是我上課時比較常用的兩種背誦方法。尤其是限時背誦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文。書中所列舉的其他方法,我也要學著去慢慢使用。
怎樣上好一節(jié)樸素的語文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波斯納說:“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我們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經驗,每次上完課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才會進步更快。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3
文中王曉春老師有提及語文課面面俱到,卻沒有把知識點講透講清,我深有同感。在語文教學的處理中,往往會出現課堂上沒有把知識點夯實,匆匆而過的情況。這樣的行為會產生的結果就是知識點出現時,老師每一次出現都在講,可是學生也聽的一知半解。
閆學老師在講解文章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時,通過讀、思、文使得學生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方法。教師明確寫作手法的以后,加以板書,通過直觀的形式出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又對此手法更加印象深刻。在講解寓情于景的意思時,閆老師引用了《人間詞話》中的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又用通俗的語言對以闡述,幫助學生了解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為了使學生體會更深入,閆老師采用了文本對比的方式,把《祖父的園子和《呼蘭河傳》中的文字片段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快樂的蕭紅到傷心的小女孩,感受景物的`狀態(tài),通過一悲一喜的比較,讓學生更加深刻感知寓情于景就是景物的變化就是心情的變化。一個寫法,對比品味,讓學生理解更深入、掌握更扎實。
學生有沒有學會知識,我們可以通過讓他說一說來檢測,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學時更要夯實每一個知識點,不能匆匆而過,淺嘗輒止。
在進行閱讀指導時,不少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這個部分應該怎樣讀,用什么樣的語氣,那個地方應讀的輕一點或重一點。
閱讀教學時先指導再閱讀,這是很不應該的。教師的指導直接剝奪了學生自己品味,自己理解的環(huán)節(jié),這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學生讀中悟的能力會慢慢退化。閆老師對閱讀指導的方法很值得學習和借鑒,就是適時指導,不超前,不過度,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雙鷹眼,在學生默讀時,及時發(fā)現不符合“默讀”要求的現象,實時糾正,幫助學生調整。當然默讀的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學生一定會在老師一遍遍的強調中提升自己默讀的能力。
學生朗讀中不乏有一些學生會出現唱讀、拖聲的現象,閆老師的處理方式也是及時處理,并加之示范,幫助學生改正不良或不正確的閱讀方式。從學生情況出發(fā),進行有效指導。當然,在學生讀錯時,及時進行糾正,也是必不可少的。犯了錯誤立馬改正,因為錯誤產生的時效性太短,學生就更容易改正。從學生的問題著手,閱讀指導才會更加行之有效,課堂教學才更加有針對性。
老師要注意在拋出問題后,不能一味追求學生的快速應答。課堂教學要留給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不能只追求課堂上小手如林的虛假繁榮。在面對學生錯誤的回答是,敢于否定的同時,更應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手腳架”,給予學生一些引導,幫助學生梳理,欣學生思考,引學生總結。不能為了課堂教學的時間,為了教學的進度,簡單粗暴的否定學生,直接出示問題的答案等。
課堂教學,教的是學生,我們需要從學生的基礎出發(fā),抽絲剝繭式的深入教學,夯實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細化每個知識點,把教學的每一步走穩(wěn),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上語文課被被罰04-22
云朵上的學校讀書心得05-11
《草原上的小木屋》讀書心得05-07
逆流而上的魚-讀《逆流而上》有感600字06-25
云朵上的學校讀書心得300字(精選5篇)06-18
云朵上的學校讀書心得300字(精選3篇)06-21
語文課堂教學心得04-28
語文課心得體會11-03
語文課心得體會04-18
語文課題心得體會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