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很受歡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薦,作為崇尚中華美食的饕餮,我也興致勃勃地在網(wǎng)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紀錄片?赐旰,覺得在感動之余,更耐人尋味。
感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看到祖國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關的文化習俗,讓我倍感親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的是,紀錄片并不是以很系統(tǒng)的方式來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從一個更特殊的角度來介紹——美食與最普通的勞動人民的關系的角度來寫,挖藕人站在滿是淤泥的池塘邊,抱著剛挖上來的藕,充滿成就感的微笑;云南邊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賣松茸時充滿焦慮的眼神;陜北大叔,騎車三輪車賣黃饃饃時,充滿勞動自豪的話語。因此紀錄片所寫的美食,并非都如藝術品般的精致,而是從食物最本質(zhì)的功能出發(fā),著重了食物與勞動人民的緊密聯(lián)系。這部紀錄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來歌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其對食物的淳樸的追求,與當今中國充滿食品安全事故的現(xiàn)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象是一種最終幻想,或者紀錄片策劃者想借此來喚醒人們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紀錄片又介紹了很多云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劃者可能還想借此來團結(jié)全國各民族?
不管如何,這部紀錄片的出發(fā)點是美好的,表達方式除了新穎,更重要的是讓人感動,那種從最心底處,對誠實勞動的贊美、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與大自然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向往與呼喚,看到在紀錄片里出現(xiàn)的那些淳樸而善良的人們,我希望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動到更多的人,還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應包含的滿足與真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寒假里,我觀看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點心盛宴》,特別是里面介紹北方面點的部分。
我們中國人是很善于用食物傳達情誼的。點心,是中國人飲食生活中最為溫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麥,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構成了精巧別致的中國點心。它們與歷史相連,與民俗相通。酥酥軟軟的點心里寄托著中國人獨特的心思。東嶗少村的面點高手郭秀青阿姨,做了三十多年的饅頭。她做的面點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我還知道了小麥原產(chǎn)于西亞,在大約400-000年前才進入的中國北方地區(qū),但是在唐代以前人們很少吃。最初對小麥的做法是整粒蒸,整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現(xiàn)才把小麥帶入了中國人生命的時光。經(jīng)過碾磨之后的小麥搖身一變,終于濃墨重彩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它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階段的見證者。滿月、定親、祝壽,都會用紅布包裹著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愛的味道、團圓的'味道。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媽媽的老家膠東,都會吃到的大饅頭,跟這個幾乎是一樣的呢。
唐宋時期,以小麥為食材的各種面點開始大量出現(xiàn),最極致的是宮廷點心,如貴妃餅,薩其馬。還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種水果—面果兒,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個味兒的。這個是面點大師王志強研究十幾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點就是拿著面粉作畫。好的面點師,做出的不只是簡單的食物,而是揮灑自如間傲然挺立的一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凝聚了面點師們的智慧與付出,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實踐,才有了這些如此生動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熱愛美食,更熱愛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的中華民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關于《舌尖上的中國》,昨天晚上實在沒時間,僅僅看了一集半,就斷網(wǎng)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讓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種毛豆腐,我吃過,在數(shù)分老師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還有臭鮭魚和火腿湯我都有吃到誒,就是紀錄片里講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華的維度和徽州一樣,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樣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紀錄片里說的"杭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鴨",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來給高中班主任帶了這種當?shù)靥禺a(chǎn),也不知道老師覺得口味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鳴謝單位,雖然僅僅只有幾個單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電視臺",我還以為江西的某個美食也有介紹,甚至會有萬年的貢米的,但是七集看下來都沒有看到關于江西的美食上場。陜西、山西的面食,東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筍,云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慶的辣食…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云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么黏,吃多了容易脹氣的,他們怎么會以這個為主食啊!我們只有打麻糍的時候或打年糕的時候會用糯米的'。
這個紀錄片確實很贊!尤其是那宣傳片的首頁,如果沒有看到鏡頭最近的筷子,遠看還以為是紅色的寫意山水畫,實則是臘肉的紅色紋理,那么富有文化底蘊…
我知道,我所品嘗到的僅僅只限于川菜和徽菜,但是,這一記錄片帶我領略了中國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蘊的美食,留在腦海的不僅僅是那熱騰騰的氤氳的美食熱氣,還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悠長,以及味蕾中對大自然最為無私饋贈的感激…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蘊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廚”不僅在節(jié)目中學到了許多美食的做法而且還增添了許多(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媽媽正一邊看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節(jié)目,一邊在照著節(jié)目炒菜。終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興致勃勃的夾了一口,然后帶著哭腔說:“媽,菜太咸”。海洋媽拍拍他的肩膀說:“那就讓時間沖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媽媽啊!
說起吃,中國上下五千年有著太悠久的歷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不得不說---餃子。它也是我的最愛!
總聽父母說,他們小的時候,只有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可是現(xiàn)在的吃貨們是何時想吃就何時包煮。我作為現(xiàn)在的中國吃貨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包的`小白菜餡的餃子。先說說餃子的形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小巧玲瓏”。一個個又圓又小的餃子整齊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煮好后的餃子更是漂亮,那餃子皮幾乎都是透明的!透著小白菜嫩嫩的綠,輕輕地咬一口,餃子餡的熱湯(清香)便溢在(滿)嘴里,享受著湯中濃濃的美味!怎么樣,有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家餃子的與眾不同。媽媽告訴我,這用來做餃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細選的。而且和面也有講究,要揉得有勁道,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餡鮮皮薄才真正好吃。
媽媽的餃子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因為我知道餃子不僅味美,還包著對兒女無限的愛!
每個吃貨都有自己最愛的美食和最難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貨嗎?你最喜歡中國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jīng)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xiāng),也許只是故鄉(xiāng)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yǎng)蜂的女人說,結(jié)果我跟她結(jié)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jīng)驗。這些感受與經(jīng)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后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七天假期,我們沒有出去旅游,有較多時間。媽媽(她最愛美食)推薦我看《舌尖上的中國》。
從紀錄片中我了解到,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民族多樣,景觀豐富的國家。因為有森林、湖泊、高原、草原等各種景觀,所以造就了各種各樣,種類繁多的食物原材料。人們通過采集、撿拾、挖掘、捕撈,得到了這份自然的饋贈。
轉(zhuǎn)眼到了夏天,凌晨三點,卓瑪和媽媽到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里尋找松茸(只有在無污染的地方才有)。卓瑪突然在松針下找到了一朵松茸,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卓瑪說:“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采到一朵松茸。”松茸從土里挖出來了以后,必須要用松針蓋好,以防止菌絲的損壞,便于讓松茸更好地繼續(xù)生長。如果要挑松茸,就要看你挖的時候松茸的傘蓋有沒有打開,如果打開了的話,就不珍貴了。在大城市的餐廳里,一份碳烤松茸的價格能達到1600元。
到了冬天,吉林的查干湖上,已經(jīng)結(jié)了厚厚的冰層。今天的天氣很好,收獲也很大,捕撈到了滿滿一網(wǎng)魚,但是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網(wǎng)里都是大魚,沒有小魚,那是因為網(wǎng)的口徑控制在六寸左右,即使有小魚被捕捉到,也可以逃出去。這樣就可以保證來年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在云南,人們用本地的礦鹽腌制火腿;在兩湖地區(qū),人們在淤泥里采集蓮藕;在海南,人們出海捕撈海魚,這就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如果我們對自然保護得越好,自然給我們的饋贈就越多。我覺得我們保護自然環(huán)境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說:垃圾分類、節(jié)約用電、一水多用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舌尖上的中國》以其獨特的視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草根氣息,是它在眾多的美食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是勞動者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節(jié)目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
帶著好奇,我今晚觀看了這個節(jié)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在享用自然饋贈的同時,仍然想著留著后續(xù)使用,卓瑪挖掘松茸后,都會用土把菌種埋起來,阿亮挖筍時,會小心翼翼,不破壞竹子的根莖,石老頭捕魚總是會補五年以上的魚,他們自制的網(wǎng)會人為的放生小魚,從而確保年年有魚。他們的淳樸和對自然的感恩是我們該學習的。物以稀為貴,他們并沒有為昂貴的價格而心動,他們依然遵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
這和身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的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無限制的采掘自然資源,為了一己私利,亂砍濫伐,F(xiàn)在甚至很多人,在人們常用的藥品,實物加入化學藥品,嚴重危害人來健康的東西,前段時間的毒膠囊、紅燒肉添加劑、橡膠豬耳朵、工業(yè)鹽充當食用鹽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廣大民眾汗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人們的良知何在?
這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美食節(jié)目,它應該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節(jié)目中的勞動者的.淳樸和勤勞村托了現(xiàn)在社會中那些為了私利而違背良心的人無恥,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家應該思考的,為什么這些違法的東西會頻頻出現(xiàn)?除了人們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關監(jiān)管部門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呢,把民眾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這個節(jié)目能給現(xiàn)在的人們敲響警鐘!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國產(chǎn)美食文化紀錄片,一部讓人欣慰的片子,是一個很好地開始,可惜太短了。
這部片子珍貴在其嚴肅紀實的手法,樸素地展示了手工藝人的價值,向觀眾呈現(xiàn)了全國各地特色文化。
我國的美食文化名鎮(zhèn)四海,源遠流長,贊美致辭難以言表。即使在工業(yè)革命的襲擊下,國人仍舊保持逛集市,對食材的追求精益求精,延承創(chuàng)新了我們的國寶文化。
正如我所說贊美致辭難以言表,我所等待的紀錄片不是歌功頌德的貢品。這部片子真正展現(xiàn)了全國各地的手工藝人,他們平常,踏實,延續(xù)著祖輩們的手法,耕耘,制作。這是有力度,有內(nèi)涵紀錄。
每一集,都有讓我驚嘆的新發(fā)現(xiàn),或是從來沒見過的美食,食材,或是從來不能想象到的.制作方式。
如有不足之處,是篇幅比例上的混亂。每集45分鐘居然囊括那么多的內(nèi)容,相比片子表達中肯的前提下,相對草率,遺憾。比如,每集在一個宏大標題地下,或南或北的采訪了很多不同手工藝人,廚師等,略顯次序上的混亂。如第三集“轉(zhuǎn)換的靈感”表述了:豆腐,奶酪,酒,醬油。每一種(除奶酪外)都是中國美食的代表作,用一集篇幅囊括,可惜。
本篇從頭到尾幾乎只有旁白,有時旁白過多歌功頌德,45分鐘很珍貴,在紀實,或贊美中,我選擇紀實。
時不時我很樂意聽到手工藝人和旁白的對白,這樣延續(xù)樸實的紀錄手法,更生活化,也更有說服力。
我期待一個如此高質(zhì)量的紀錄片,每周都有播出,將本片作為一個開始,我們還有幾千幾萬個無數(shù)的篇章描述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個異;鸨募o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際我也有著自己的感嘆:
一、電視上的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xiàn)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與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與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們的田野。
鋼筋與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與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與水泥鎖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與快樂。
三、轉(zhuǎn)化的靈感。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jīng)過加工可以轉(zhuǎn)化為豆腐,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與汗水可以轉(zhuǎn)化為美好與幸福。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這么容易令人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ji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為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說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jié)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進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為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為這天,可以品嘗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干三天家務都行,F(xiàn)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xiàn)在都還記著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眾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嘗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嘗,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xiàn)在,眼前擺著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干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舌尖上的中國心得04-17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05-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04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5-22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范文06-20
觀舌尖上中國的有感03-12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06-18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