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一在线,综合图片亚洲综合网站,亚洲欧美激情综合首页,在线看日韩,欧美xxxx性喷潮,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24 09:48:29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科學教案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通用)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認 識 大 小

  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小蘋果各一個、大小雪花片若干

  大小蘿卜若干、大小積木

  小兔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兔媽媽:“孩子們,媽媽帶你們去公園玩吧,兔媽媽手里有2個蘋果,咱們給它拍張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一個大一個。

  兔媽媽:“看這里有很多的蘿卜!有大的有小的,請兔寶寶們把大的蘿卜放在大的筐里,小的蘿卜放在小的筐里。

  二、分雪花片和積木

  把若干大小雪花片放在桌子上,老師先做示范,把大小雪花片分開,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然后讓小朋友來做這個游戲。最后發(fā)給每個小朋友若干個大小雪花片自己動手分類。用同樣的方法把若干大小的積木用同樣的'方法分開。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區(qū)分形狀的大小、衣服的大小進行類似的比賽。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知道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2、喜歡參與活動,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鐵絲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種人手一個,酸奶盒人手一個,泡泡水。

  2,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完成圓形工具,師幼共同探索)

  師:小朋友們,你們吹過泡泡呀?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這是什么形狀的工具。那請你們猜一猜,這個圓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師:真的嗎,那老師請你們去試一試,但老師有兩個小要求:請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地走到桌子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臉上,還有電腦里的音樂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聽清楚了嗎? (配班老師事先把圓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準備好)

  師:那我們就去試試吧!《音樂泡泡不見了》(三分鐘后,幼兒回到位置上)

  師:剛才你們用圓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呀?

  師:原來這個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出示記錄表,把小朋友的試驗圓形工具的結果先記錄下來。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新的泡泡器,我們來認識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師:請幼兒猜猜他們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

  出示記錄表,把幼兒的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師: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呢?我們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的要求還和前面試的一樣。我們拿起每個泡泡器都試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準備好)

  師:剛剛小朋友都去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開始的時候小朋友猜了他們能吹出各種形狀,那請小朋友說說剛剛你用他們吹出了什么形狀。

  師:請若干小朋友起來說出自己試的結果,最后請大家一起說出試驗的結果。

  師:老師記錄最后的結果。

  二、老師總結

  小朋友,我們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和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樣的,都是圓圓的。

  有的時候,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只有自己去試一下,才能知道結果。

  三、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吹泡泡。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過對比實驗總結出某種物體適合生長在哪種類型的土壤中。

  4.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原因進行解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

  【教學難點】觀察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長情況。

  【課前準備】

  配套實驗材料、燒杯等。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及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及拓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二、指導學生探究認識不同的土壤。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三種土壤的照片。

  2.讓學生觀察三種土壤,比較它們的'顆粒大小、顏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共同找出三種土壤的區(qū)別。

  4.歸納小結。

  三、指導學生進行滲水比賽。

  1.提出問題,交代活動的任務。

  2.讓學生猜想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強。

  3.讓學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4.讓學生按照課文給出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5.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6.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小結。

  四、指導學生探究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1.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的活動經驗進行推測,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2.讓學生把推測的結果和理由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3.學生按照課文的提示進行實驗。

  五、指導學生調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1.提出調查的要求。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1課。教材從“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一熟悉的場景引入,引領學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課研究的主題。本課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們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課要研究的材料這一主題;第二部分——探索,讓學生根據(jù)材料對物品進行分類,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思維,并在分類過程中對材料作初步的觀察與辨別;第三部分——研討,在經歷觀察與分類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fā)表關于“按材料對物品分類”的觀點,在觀察的基礎上初步描述各種材料的特點。作為《材料》單元的起始課,本課要幫助學生建立“兩種世界”的概念,讓學生從材料的視角看世界。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對材料的“初始認識”,從而統(tǒng)領整個單元的學習。

  【學生分析】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許多感性的認識,他們能說出許多材料的名稱,也知道許多材料的特點。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材料的認識主要來自于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無意識的觀察與了解,比較模糊和零散。他們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時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學生對材料的這種模糊概念或錯誤認識都將成為本課教學的起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我們周圍的世界可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2.物品是由各種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點,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并識別構成物品的各種材料,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按材料對常見物品進行分類。

  科學態(tài)度目標

  關注我們生活世界里的材料,發(fā)展研究材料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材料對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導環(huán)保節(jié)能。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常見材料的特性。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衣服、橡皮筋、燒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樂瓶、玻璃瓶、氣球、金屬勺、小木塊、木筷、回形針、毛巾、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分別出示自然景觀圖、城市風光圖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類設計、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橋梁、汽車、電器、服裝、文具等。(引出課題《我們生活的世界》)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認識到兩種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這一研究主題,啟發(fā)學生對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ㄒ唬┱J識材料

  1.(出示椅子圖片)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當自然世界里的樹木被砍伐下來做椅子、桌子時,木頭就成為了一種材料。木頭是我們生活世界里很常見的一種材料。

  2.小組討論: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學詞匯幫助學生描述材料名稱(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陶瓷、木頭等)。

 。ǘ┙o物品分類

  1.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種物品),你能夠給這些物品按它們的材料分類嗎?

  2.說明:這些物品都已經標上了序號。

  3.出示要求:

 。1)把這14種物品按順序在桌面擺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為一堆。

 。2)把由同種材料做成的物品序號記在活動手冊的表格中(或由教師單獨發(fā)放活頁表格)。

 。3)把無法確定的物品序號寫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樂響起時,整理好材料,準備發(fā)言。

  4.分發(fā)材料,小組分類、記錄,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通過給常見的14種物品進行分類的活動,讓學生在比較、分類中體會同種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點,感受材料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三、研討

  1.我們把物品分成了哪幾類?說說你分類的理由。

  適時指導: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樂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師簡單介紹纖維)。

  2.每種材料都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

  塑料——輕、顏色多、光滑

  金屬——有光澤、打不碎、會生銹

  木頭——黃色、有條紋、能浮在水上

  橡膠——有彈性

  玻璃——透明、光滑、會反光、容易碎

  纖維——柔軟、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組討論后開展全班交流研討。在研討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對物品的分類結果及材料特點的描述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上。

  3.小結: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屬、木頭、陶瓷、玻璃、纖維、橡膠等單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先參與分類的活動,后對各種材料的特點進行討論,從中體會每種材料的特性,進而意識到人們就是根據(jù)材料的不同特點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過課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學生講述人們常常要將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材料的來源,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書設計】

  我們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屬塑料玻璃

  橡膠纖維木頭

  陶瓷其他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jù)不同恐龍的形態(tài)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jù)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閱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于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6500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了解關于恐龍的知識:

  1.關于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說說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學生匯報、交流。(將匯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我們的地球已有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億年的歷史。這38 億年中,出現(xiàn)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么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jù)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三、了解恐龍化石被發(fā)現(xiàn)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fā)現(xiàn)及還原的過程。

  3.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fā)現(xiàn)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只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jù)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只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著畫一畫。

  3.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jù)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交流、匯報,說說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了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于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jù)收集到的證據(jù)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jù)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jù)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

  1.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2.請學生發(fā)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

  4.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shù)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ㄗ寣W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shù)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學生發(fā)表意見。

  3.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xù)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

  科學家的困惑:

  3、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jù)。

  能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tài)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huán)境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尊重證據(jù)。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jù)的挑戰(zhàn),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jù)、認識證據(jù)、利用證據(jù)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貍、沙漠狐貍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于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4.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說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釋?茖W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選擇、什么是自然選擇。

  1.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學生交流。

  3.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群的生存和發(fā)展。

  4.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么顏色的了?

  5.學生討論、交流。

  6.比較兩種羊群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qū)別。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fā)生的反復變化。

  1.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出示兩種狐貍的圖片。

  2.讓學生來認一認。

  3.提問: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4.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qū)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談話:近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xiàn)象進行研究,隨著新證據(jù)不斷發(fā)現(xiàn),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zhàn)。你們了解這些新發(fā)現(xiàn)嗎?

  2.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知道新發(fā)現(xiàn)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zhàn),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生物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課是第一單元第3課。在前一節(jié)課,學生初步認識了杠桿類工具,并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學生將通過對生活中杠桿類工具的省力情況進行分析,識別和分類,認識各類杠桿的作用。

  2.通過這一探究,能讓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向生活遷移,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種杠桿類工具的科學原理。

  學情分析

  1.生活中的杠桿并不像杠桿尺那樣簡單直觀,不同杠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個重要位置也會發(fā)生變化。

  2.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本課的探究將把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引向生活實際。學生將經歷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分析,既能找到各類杠桿工具的三個重要位置,也能根據(jù)省力情況進行分類。

  3.學生認知障礙點:夾子等杠桿工具用起來不省力,為什么還要設計這樣的杠桿工具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請三個同學完成,并比一比誰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2、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3、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4、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5、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6、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的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杠稱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科學教案 篇7

  學習目標: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進一步體會大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重點:能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難點:對科學記數(shù)法法則的理解

  學習過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

  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請試舉出幾個例子。(學生可能會舉出課本上的三個例子,引導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問題:

  1、我國現(xiàn)在約有14億人口,每個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糧食(米、面)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國人民需要 噸基本糧食?一個月需要噸?一年需要 噸?

  2、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大約有2億冊,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們班60名同學每人借閱2本書,那么中國圖書館的藏書大約可供個我們這樣的班借閱?

  3、我國的陸地國土面積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厘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

  從上面的問題中,你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甲:這些數(shù)據(jù)都比較大,比100萬都大;乙:這些數(shù)據(jù)讀和寫都比較困難…..)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它們,使我們便于書寫和讀這些比較大的數(sh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科學記數(shù)法”,板書課題:科學記數(shù)法.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探索科學記數(shù)法

  1、回顧有理數(shù)的乘方運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討論:10 表示什么?指數(shù)與運算結果中的0的個數(shù)有什么關系?與運算結果的數(shù)位有什么關系?

  一般地,10的n次冪,在1的后面有個0。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冪的'意義進行回憶,弄清指數(shù)與其結果中零的個數(shù)的關系,經此幫助學生對科學記數(shù)的理解)

  2、課堂練習:把下列各數(shù)寫成10的冪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過這個題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冪的形式表示數(shù)的簡便性從而導出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我們可以借助10的冪的形式來表示大數(shù)。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表示我們開始問題中的大數(shù)。(可以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3、科學記數(shù)法:一個大于10的數(shù)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數(shù),這種記數(shù)方法叫做科學記數(shù)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過前面問題的探討,要求學生思考、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科學記數(shù)法的概念。)

  三、應用舉例,鞏固概念

  1、強強從圖書館查了一些資料,請你把其中的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

 。1)人的大腦約有10,000,000,000個細胞;

 。2)全世界人口約為61億;

 。3)光的速度為300,000,000米/秒;

 。4)中國森林面積約為128,630,000公頃;

  (5) 20xx年赴韓國觀看世界杯足球賽的中國球迷超過了1.5萬人。

  2.二十一世紀,納米技術將被廣泛應用。納米是長度計量單位。1米=10 納米,則55米可以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多少納米呢?

  3.《國際新聞》節(jié)目中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

  聯(lián)合國勞工組織預計受20xx年“9.11”恐怖事件的影響,全球旅游業(yè)可能有9×10 人失業(yè),美國保險公司安邦集團認為此次恐怖事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將高達1×10 美元,其中僅美國市場的損失預計超過1×10 美元。

  這則消息中的數(shù)據(jù)是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的,請你把它們所代表的原來的數(shù)表示出來。

  4.把調查北京在所有申奧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眾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奧的北京市民有1299萬人,小明與小穎打算把這個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但他們的想法卻不一樣。

  小明認為結果是:0.1299×10 人

  小穎認為結果是:12.99×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ㄒ龑W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目的是通過該組題目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的必然性)

  四.學習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與感受?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豐富的數(shù)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萬還大的數(shù),這些數(shù)在書寫和讀都比較困難,學生往往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尋找出一種表示大數(shù)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養(yǎng)看圖進行實驗的能力。

  活動準備:1、人一份實驗材料:抹布、海綿、衛(wèi)生紙。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活動目標:1、通過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品是否能吸水。

  2、培養(yǎng)看圖進行實驗的能力。

  活動準備:1、人一份實驗材料:抹布、海綿、衛(wèi)生紙。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1、教師故意裝不小心把水灑在桌上,鼓勵幼兒想辦法。

  教師:呀!水灑到桌上了,桌子上濕濕的,怎么辦呢?

  2、引導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可能吸水。(布、餐巾紙、泡沫板、塑料板海綿等)

  教師:老師還帶來一些材料,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幫助我們吸水?(幼兒猜測)

  教師:咦!桌子上的水哪里去了啊?

  3、教師擠出物體上的.水,讓幼兒觀察。

  教師:××真的能將水吸走。

  二、遷移幼兒生活經驗,猜猜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會吸水。

  教師:想想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的呢?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樣,那我們都來試試看,到底誰能吸水。

  三、引導幼兒了解實驗步驟,并按步驟做物體吸水實驗。

  1、教師:這里有一些東西,看看有什么?你覺得他們都會吸水嗎?

  2、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了解實驗步驟。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看看?纯从變簳鲜窃鯓幼龅?

  第一步:在每個杯子里裝上同樣多的水。

  第二步:把物品分別放進杯子里,讓它們都浸在水中。

  第三步:過一會兒,看看哪個能吸水。

  四、再次實驗,獲得新知

  教師出示裝有水的杯子,水位高低相同,并在最高水位處分別用紅色即時貼做好標記。

  1、讓幼兒確定杯中的水位

  教師:杯中的水有多高?在什么位置?

  2、讓幼兒猜測

  教師:我們把塑料板、棉花放進杯子里,水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3、實驗:

  (1)教師示范實驗將棉花放入水中,然后取出,引導幼兒觀察水位的變化。

  教師:小朋友看看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怎么會變少了呢?

  五、集體交流,找出吸水的物品。

  教師:小朋友,你找出哪些東西會吸水,哪些東西不會吸水?為什么你這么認為?你是用什么方法觀察的?還有沒有其他的觀察方法呢?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科學教案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5

【精選】科學教案09-06

科學教案[精選]09-19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經典)08-13

科學教案【精選】07-26

科學教案[經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