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錦集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簡單的除垢知識。
2.培養(yǎng)幼兒對小實驗的操作興趣,學習正確的操作方法。
活動準備
白醋、食用堿,熱水。
帶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動過程
一、認識水垢
1.幼兒觀察玻璃瓶內的茶垢,認識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沒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師分別將兩個瓶內倒入白水,請幼兒觀察水的清晰度。
3.說一說兩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內附著的物體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對人們的危害
1.請幼兒想一想,還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見到過水垢?
2.教師講解水垢的危害
這些粘在水壺和水瓶里的東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雜質,
在水中被加熱、燒開以后變成的。
水壺、鍋爐燒水多了或者熱水瓶、飲水機用時間長了會結成一層水垢。
水壺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燒開,浪費燃料,
水垢的碎塊如果被我們喝進身體里,會損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廠里的大鍋爐如果不除水垢,還會有爆炸的危險。
三、實驗:除垢
1.認識食用堿
幼兒觀察,白色、粉狀的.食用堿。
2.將食用堿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開水,搖晃瓶子。
請幼兒觀察瓶壁發(fā)生的變化。
3.幼兒講述自己觀察到的情況。
4.教師小結:堿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會產生氣泡,漸漸變小,
這種變化叫化學反應。
5.知道除了用堿面,還可以用白醋或專門的除垢劑來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說說,還知道哪種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種最省力最好用。
科學教案 篇2
第一單元
1、《杠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由于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所以在經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
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fā)現: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2、《杠桿》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杠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一是通過實驗,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從而判斷是否省力,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系,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數據,學生自己填,又感覺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出示多種數據,讓學生歸納總結,通過課堂實踐,發(fā)現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致使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驗速度緩慢,時間被耽誤了,草草結束,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jié)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不規(guī)則的杠桿工具研究,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杠桿的情況。經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更要用視頻播放來分析
杠桿的三個點會更好,原因:第一,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自己雖有體驗,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第二,其余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還要讓學生看視頻,這個視頻當然是重復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杠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有些比較難,對于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杠桿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桿,為什么還要造一些費力杠桿呢?這一點的分析對于學生深入杠桿概念很有好處,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范疇。
4、《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后,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并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學?蓻]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這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數據中很快就發(fā)現,只是這里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明了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里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后要強調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杠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實驗盒內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
上的裝置,然后從實驗盒內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松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最后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采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盡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系,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系,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系。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容落實到位。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自然要把自行車搬到教室里了。
通過教學發(fā)現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些難度。難度一:學生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幾處地方;難度二:這些部件利用的簡單機械比較難把握。這樣的兩個難點讓學生來發(fā)現,有些勉為其難了,經過調整,我將自行車上的部件告訴學生,讓學生來分析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簡單機械來工作,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學建議:1、這一課中有幾個部件比較難判斷它屬于什么簡單機械的類型,我們可以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分析他們的類型,有:手剎、制動架、后座夾,視頻的效果應該會很不錯。2、踏腳用力帶動后輪轉動的整個過程是由鏈條和齒輪來完成的。建議拆卸擋板,把齒輪和鏈條全部露出來,這樣會更加清楚觀察到里面的結構。
第二單元
1、《抵抗彎曲》
本節(jié)課,我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認識柱子和橫梁;第二部分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即探究橫梁的寬度與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第三部分則是綜合運用研究橫梁平放與豎放。課后,經過自己的思考,我發(fā)現了很多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上好這節(jié)課,我認為在實驗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控制變量法。因此,在實驗之前,我讓學生討論為使實驗公平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經過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墊紙橋的高度都要統一即橋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橋架空的長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學生補充“墊圈要放在中間,并且要輕放”。在我的引導之下,又得到了統一的彎曲標準——紙梁中間接觸桌面。這些回答,很好地
解決了如何控制變量法。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明白這幾點,我綜合概括后以課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倉促,學生看的時間過于短。經過這次實驗,我發(fā)現在今后實驗素材的準備上,我要更加地仔細,清楚講明要求。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本課是在上一課研究了“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改變形狀對增強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本課的實驗操作仍比較簡單,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上。在教學安排上,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實驗,應用結論再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事物。
上課初,讓學生看看生活中將各種鋼材、鋁材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圖片,最好是生活場景圖,如屋頂雨篷、鐵路鐵軌等,這樣學生更能明白這些形狀的材料應用在哪里,而書本中的插圖是堆放著的材料比較抽象。如果能找些這樣的材料給學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鋼窗的邊角料、角鐵等,豐富學生的認識。由此引入思考:為何要加工成各種形狀?解決這個問題,開展驗證性實驗。實驗的操作很簡單,實驗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形狀,不要僅局限于書本中的幾種形狀。這個實驗,只能改變紙的形狀,其他各項條件均不能變化,所以給學生提供數張大小、材質一樣的紙,同時,考慮到某些形狀上面無法擺放墊圈測試承重力,我給學生提供回形針,可以將回形針折好掛在紙橋上掛墊圈測試。對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哪種形狀的抗彎曲能力會更大,這并不是本課所追求的,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讓他們課后再開展這方面的探究,不應再課堂上深究。為何改變形狀就能大大提高紙的抗彎曲能力?引導學生結合上一課的研究結論進行分析,還是比較容易能夠解決的,改變形狀后,雖然因為減少了寬度而損失了一些抗彎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這一形狀,學生還是認識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學生卻沒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要認識到拱形承重的力量,還需要知道拱形為何能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個難點的突破,必須借助于實驗,通過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數據,使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本課實驗在操作上并沒有什么難度,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推理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搭一個西瓜拱的活動,有必要稍作改動。第一,這個季節(jié),西瓜是挺貴的,教學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見的最好;第三,課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難度。我的處理是:1、教師用冬瓜演示搭一個冬瓜拱,然后壓重物,如鉤碼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也去嘗試一下。之所以選用冬瓜,是因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師演示指導時,要特別說明冬瓜塊的切法:刀口指向圓心。2、課外要求學生回家用冬瓜也搭個冬瓜拱試試,做完后冬瓜仍可燒菜吃不會浪費。
科學教案 篇3
小孩子對什么東西都很好奇,但是真的讓他們去弄明白這個東西的原理又很復雜,不過我們可以讓孩子從觀察開始,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分享了觀察科學認識的活動教案,歡迎借鑒!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晴、雨、陰、多云等四種天氣類型的特點,認識天氣預報中幾種常見的天氣圖標,學習按要求進行簡單的天氣預報。
2.能借助自制天氣圖像卡,用一個完整句播報天氣,能對幾種常見的天氣圖標和天氣實景圖進行配對,提高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感知天氣與人們日;顒拥年P系,能主動關注天氣預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一起搜集兩個方面的資料:“天氣預報的好處是什么?”“從哪里可以知道天氣預報(電視、報紙、手機短信、網絡等)?”幼兒已有簡單的關于動物習性與天氣變化方面的知識。
2.材料準備: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氣預報截圖”、“動物氣象員”、“有趣的天氣圖標”。學具:幼兒人手一套天氣小圖標,配對操作學具(城市天氣實景圖和天氣圖標)。
活動過程:
1.戶外觀察和談話互動,引發(fā)幼兒對天氣變化及天氣預報的關注。
。1)教師以手偶“喜羊羊”與幼兒展開談話導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們好!我參加了環(huán)游中國的活動,剛剛從北京來到廣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們這兒,天氣暖和多了,穿著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這里的溫度是多少?”“剛才有的小朋友說天氣預報今天是7℃~1 5℃,我們一起到戶外去感受一下天氣吧?”
。2)幼兒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動室外去觀察、感知天氣特點,并學習用晴天(或陰天、雨天)來描述當天天氣(關注天氣預報的'幼兒可能會說出當天的天氣類型和氣溫)。
。3)“喜羊羊”:“過幾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氣怎樣。小朋友幫我出出主意,怎樣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氣呢?”
適時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回憶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氣的基本途徑。
2.通過討論,幼兒學習獲取天氣預報的常見方法,感知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1)教師出示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截圖,啟發(fā)提問:
“圖中有誰?”(天氣預報員和天氣圖標。)“天氣預報員告訴我們什么?”(預報明天的天氣情況。)“除了看電視,我們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氣預報?”
(2)幼兒根據經驗回答。
。3)教師逐一出示報紙、手機、網絡等三種天氣預報截圖,讓幼兒了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天氣情況。
。4)簡單復習已有知識“小動物氣象員”,鞏固幼兒對動物習性的了解。
指導語:“除了天氣預報,在以前的科學活動中,我們知道了有些小動物能‘預報天氣’,還記得它們是誰?是怎么預報天氣的?”
幼兒回答。師小結:魚兒上浮、蜻蜒低飛、燕子低飛、螞蟻搬家等現象都是動物在“告訴”我們,要下雨了。
。5)討論,進一步了解天氣預報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指導語:“除了晴天,還有哪些不同的天氣類型呢?”(雨天、陰天、多云天氣。)指導語:“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氣預報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預報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兒認識天氣圖標,能準確說出其名稱并操作相關學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氣預報圖的天氣圖標,引導幼兒逐一觀察圖片,結合操作學具,認識晴天、雨天、陰天、多云、晴轉多云等天氣圖標。
指導語:“這個圖標畫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與這個相同的圖標嗎?請把它舉起來,和同伴互相看看舉得對不對!
。2)出示北京和廣州的城市圖片(教具),其中有過去一周內連續(xù)5天的天氣情況。要求幼兒根據圖意,正確找出學具中與教具圖片相對應的天氣圖標,并大聲說出正確的天氣圖標名稱。
。3)引導幼兒了解天氣圖中的氣溫如8℃,在播報時要念成“8攝氏度”;如果圖中的氣溫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攝氏度”。
4.幼兒了解天氣預報的播報內容,嘗試按要求用一個完整句播報天氣。
。1)指導語:“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氣預報員那樣播報天氣呢?大家一起想想播報天氣時要說些什么呢?”
。2)幼兒自主上前,根據生活經驗,嘗試播報天氣。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播報,了解其播報的內容和順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兒觀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視頻,然后說一說天氣預報的播報內容。教師適時提出本次活動中天氣預報的播報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氣類型一氣溫”的方式進行播報)。
①幼兒獨立嘗試按要求播報天氣(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xx年1月8日,廣州,多云轉小雨,7℃~13℃”)。
、谟變赫f出天氣類型后,還要提醒同伴在這樣的天氣中應該注意什么,如:如:廣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門時要記得帶傘等。啟發(fā)幼兒在家時也提醒家人根據不同的天氣安排好生活。
5.幼兒分組操作,制作天氣記錄卡,嘗試當“天氣預報員”,按要求播報天氣。
。1)天氣記錄卡制作要求:仔細看手中天氣預報記錄卡上的一些圖片,想想看圖片中是什么天氣,找出代表這種天氣的圖標,每組制作出兩份天氣記錄卡。
。2)幼兒4人一組,根據學具中已有的圖像,找出相應的天氣標志圖片進行配對后粘貼,制作出天氣記錄卡(記錄卡例舉)。
(3)組員互相觀察和評價自制的天氣記錄卡(活動當天是星期一,幼兒預報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氣),如有不正確之處,嘗試在組內討論并修正。
。4)學做“天氣預報員”。
、俳處熢俅螐娬{播報要求:“小朋友播報天氣的時候,要講清楚播報的日期、城市、天氣情況和氣溫,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報明天的天氣‘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谟變合仍谛〗M內按照播報要求和記錄表的內容,向同伴播報天氣,同伴之間相互評價。
、壅堄變和七x出小組內的優(yōu)秀“天氣預報員”,讓他(她)拿著本組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到“小小氣象臺”上預報未來3天的天氣情況,其他幼兒認真傾聽。
、軆(yōu)秀“天氣預報員”輪流上臺播報天氣。
、萁處燑c評幼兒的播報情況,重點指導幼兒學習播報“晴轉多云”等有變化的天氣情況。
指導語1:“如果1月8日當天,廣州上午是多云,而下午是小雨,那我們應該怎么播報呢?”
教師按順序出示廣州的晴天和多云兩幅圖,并通過手勢暗示幼兒。
指導語2:“如果遇到當天天氣發(fā)生了轉變的情況,我們可以先說前一種天氣情況,再說后一種變化了的天氣情況,我們可以用一個‘轉’字來表達天氣的變化,如‘20xx年1月8日,廣州,多云轉小雨,7℃~13℃’!
6.結束環(huán)節(jié):集體到戶外去觀察并嘗試推測明天天氣情況,相互用完整句式預報。
結束語:“剛才我們都試著進行天氣預報,請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天氣預報,對自己剛才的預測進行驗證。明天回園時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為大家播報天氣!
活動延伸:
1.在班級主題墻上設置“天氣預報圖”,引導幼兒輪流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
2.在語言區(qū)新設“小小氣象臺”,供幼兒自主播報天氣。
科學教案 篇4
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A、認識和了解熱對物質狀態(tài)有影響;
B、認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C、知道物質狀態(tài)有三種:固體、液體、氣體。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A、培養(yǎng)觀察、記錄、歸納、判斷的能力。
B、動手操作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確立科學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策略:
1、 獨立觀察思考、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調查研究。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加強學生對事物或事物種類的認識了解和掌握。
4、 強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概述。
教學重點、難點:操作實驗的能力培養(yǎng)。
教學準備:
教師:水、冰、酒精燈、鐵架、石錦網、鐵鉗、鐵板、記錄表、蠟燭、燒杯、錫條、水槽。
學生:記錄表、鐵架、石錦網、酒精燈、水、水槽、蠟燭、燒杯。
導入:
做一個小實驗:冰塊在熱水中融化。(冰塊是固體,水是液體)。引導到物質狀態(tài)有三種:固體、液體、氣體。
水在冰箱里能變成冰,冰在太陽下曬又變成水說明了什么?說明熱量對物質有一定的影響。
那今天我們來做一做實驗,用實驗來證明――熱對物質狀態(tài)的影響。
進入教學內容:
1、 實驗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實驗工具的介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C、實驗記錄卡的說明。
D、小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組,組長、記錄員、操作員、輔助員。
2、 實驗開始:
各小組開始動手做實驗,分工明確。
老師-巡堂輔導;學生--做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卡;檢查學生完成情況,了解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并給時給予幫助。
3、 實驗結束后要求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并分析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鑒。
4、 教師總結。
實驗記錄卡
實驗內容:
實驗工具:
要注意的事項:
組員名單:
。訜幔⿲嶒炦^程(盡可能的詳細記錄)
實驗時間實驗時出現的現象(或你觀察到的現象)
。玻捶昼
。矗斗昼
。叮贩昼
。贩昼娨院
。ɡ鋮s)實驗過程
1-2分鐘
實驗總結 (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學到什么?)
第一點
第二點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fā)現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ǘ┎孪爰僭O:小組內進行。
。ㄈ┲贫ǚ桨福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chuàng)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fā);彗發(fā)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會比較植物和動物的相似和不同。
2、會比較人與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過文字、語言交流比較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間、能生長、能繁殖后代、會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員,人和動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權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與其它生物和諧共處。
2、意識到要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huán)境。
3、養(yǎng)成愛惜生命、愛小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質。
二、教學準備:各種動植物、人的圖片。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你知道哪些動植物?
2、每種動植物都一樣嗎?
3、人是不是動物?
4、人與動物有何關系?
二、新課
1、揭題:“植物 動物 人”
2、動物與植物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ㄒ酝米雍吞}卜為例作比較)
相同點:
(1)都是生物。
。2)都會生長。
。3)都需要水、陽光。
。4)都需要營養(yǎng)……
不同點:
。1)兔子會運動。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樣……
3、 觀察書本上第18頁。
。1)這些是動物還是植物?
(2)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小結:有些動物在某些時候與植物幾乎一模一樣,有些植物在某些時候與動物十分相似,簡直是真假難辯!怎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的呢?它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偽裝自己,防止被敵人發(fā)現,有時也為了捕捉獵物。
4、這些動物和植物之間有什么不同與相同之處?
。1)老虎和松樹
。2)魚和水草
(3)袋鼠和樹葉
。▽W生討論、匯報、交流,完成在自備本上)
5、人
。1)人是動物嗎?
。2)為什么?
(3)人與黑猩猩比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點人和黑猩猩的不同點
都要吃東西人會制造東西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經典)科學教案10-24
科學教案(精選)10-07
(精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8-13
[經典]科學教案08-02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科學教案(精選)08-16
[精選]科學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