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一在线,综合图片亚洲综合网站,亚洲欧美激情综合首页,在线看日韩,欧美xxxx性喷潮,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初中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4-11-06 18:10:18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數(shù)學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數(shù)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數(shù)學教案集合(15篇)

初中數(shù)學教案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了解統(tǒng)計知識是應用廣泛的數(shù)學內容 .

  2.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

  3.當一組數(shù)據(jù)的數(shù)值較大時,會用簡算公式計算一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 .

 。ㄈ┑掠凉B透點

  1.培養(yǎng)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 .

  2.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實踐,反地來又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

 。ㄋ模┟烙凉B透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滲透數(shù)學公式的簡單美和結構的嚴謹美,展示了寓深奧于淺顯,寓紛繁于嚴謹?shù)霓q證統(tǒng)一的數(shù)學美 .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均數(shù)的概念及其計算 .

  2.教學難點:平均數(shù)的簡化計算 .

  3.教學疑點:平均數(shù)簡化公式的應用,a如何選擇 .

  4.解決辦法:分清兩個公式,公式②的運用要選擇一個適當?shù)腶 .

  教學步驟

 。ㄒ唬┟鞔_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數(shù)據(jù)打交道,例如,電視臺每天晚上都要預報第二天當?shù)氐淖畹蜌鉁嘏c最高氣溫,商店每天都要結算一下當天的營業(yè)額,每個班次的飛機都要統(tǒng)計一下乘客的人數(shù)等.這些都涉及數(shù)據(jù)的計算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問題.(教師出示幻燈片)

  為了從甲乙兩名學生中選拔一人參加射擊比賽,對他們的射擊水平進行了測驗.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shù)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樣比較兩個人的成績?2.應選哪一個人參加射擊比賽?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去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讓學生動手具體算一下兩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結果它們相等在學生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說明,這正是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寫出課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注意,還能誘發(fā)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ǘ┱w感知

  解決類似上述的問題要用到統(tǒng)計學的知識,統(tǒng)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并據(jù)之做出推斷的科學,它以概率論為基礎,著重研究如何根據(jù)樣本的性質去推測總體的性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統(tǒng)計學的應用非常廣泛,以至于它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章我們將學習統(tǒng)計學的一些初步知識.

  (三)教學過程

  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來學習平均數(shù).

  1.(出示幻燈片)請同學看下面問題:

  某班第一小組一次數(shù)學測驗的成績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這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動筆計算,并找一名學生到黑板板演,講完引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求平均數(shù)方法,這樣做使學生對平均數(shù)的計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認識 .

  2.平均數(shù)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shù) .

  那么 ①

  叫做這n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 讀作“x撥” .

  這是在初中數(shù)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xiàn)帶有省略號的用字母表示的n個數(shù)相加的一般寫法 .學生對此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太習慣,要向學生強調,采用這種寫法是簡化表示,是為了使問題的討論具有一般性 .教師應通過對公式的剖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義 .

  3.平均數(shù)計算公式①的應用

  例1 一個地區(qū)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氣溫依次是(單位:℃):

 。6,-5,-7,-6,-4,-5,-7,-8,-7

  求它們的平均氣溫 .

  讓學生動手計算,以鞏固平均數(shù)計算公式(一名學生板演)

  教師應強調:①解題格式 .②在統(tǒng)計學里處理的數(shù)據(jù)包括負數(shù) .③在本章中,如無特殊說明,平均數(shù)計算結果保留的位數(shù)與原數(shù)據(jù)相同 .

  例2 從一批機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稱得它們的質量如下(單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計算它們的平均質量 .(用投影儀打出)

  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計算,然后一起對答案 .由于數(shù)據(jù)較大,計算較繁,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答案 .正好為下面提出簡化計算公式作好鋪墊 .

  教師提出問題:像例2這樣,數(shù)據(jù)較大,計算較繁,因而容易出錯,有沒有較為簡便的算法呢?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據(jù)有什么特點?都接近于哪一個數(shù)?啟發(fā)學生討論,尋找簡便算法 .

  學生回答:數(shù)據(jù)都在200左右波動,可將各數(shù)據(jù)同時減去200,轉而計算一組數(shù)值較小的新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至此讓學生再一次兩人一組用簡便方法計算例2,并與前面計算的結果相比較是否一樣 .

  講完例2后,教師指出幾點:常數(shù)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讀作“x——撇——撥”;;簡化計算的結果與前面毛算的結果相同 .

  通過學生的動手計算,若產生困難或錯誤,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公式②的推導更容易接受 .

  3.推導公式②

  一般地,當一組數(shù)據(jù) 的各個數(shù)值較大時,可將各數(shù)據(jù)同時減去一個適當?shù)某?shù)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為了加深學生對公式②的認識,再讓學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學生回答)

  課堂練習: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1.統(tǒng)計學是一門與數(shù)據(jù)打交道的學問,應用十分廣泛 .本章將要學習的是統(tǒng)計學的初步知識 .

  2.求n個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的公式① .

  3.平均數(shù)的簡化計算公式② .這個公式很重要,要學會運用 .

  方法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示一組數(shù)據(jù)平均數(shù)的方法 .當數(shù)據(jù)比較小時,可用公式①直接計算 .當數(shù)據(jù)比較大,而且都在某一個數(shù)左右波動時,可選用公式②進行計算 .

  八、布置作業(yè)

  教材P153中1、2、3、4 .

初中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平移的定義

  2.平移的基本性質

 。ǘ┠芰τ柧氁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

  2.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理解平移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和對應角分別相等的性質.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平移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平移的基本內涵的理解.

  教學方法

  探索、發(fā)現(xiàn)法.

  教具準備

  圖片:一些游樂園的圖片、轆轤、電梯等.

  電腦演示:平移的過程,粒子運動及行星運轉等.

  投影片四張:

  第一張:想一想,議一議(記作投影片§3.1A);

  第二張:想一想(記作投影片§3.1B);

  第三張:平移的'性質(記作投影片§3.1C);

  第四張:例1(記作投影片§3.1D).

  教學過程

  Ⅰ.巧設情景問題,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還記得游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嗎?(或投影片放圖片,或在電腦上演示幻燈片):旋轉木馬、蕩秋千、小火車、滑梯……它們曾經使我們許多人樂而忘返.不過,你想過沒有:小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動時,火車頭走了200米,那車尾走了多少米呢?

 。凵R]也走了200米.

 。蹘煟莺芎茫鋵,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有很多規(guī)律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無論是年代久遠的老牛上的轆轤(出示圖片);還是剛剛聳立起的高樓大廈里的電梯,(出示圖片),無論是微觀世界里的粒子運動(電腦演示),還是浩翰宇宙中的行星運轉(電腦演示).其中最簡捷的運動變化形式主要是平移和旋轉,讓我們走進圖形變換的天地,繼續(xù)探索圖形變換的奧秘吧!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索第三章: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Ⅱ.講授新課

 。蹘煟菹旅嫖覀儊砜吹谝还(jié):生活中的平移(電腦演示:P57的圖3—1,然后提出問題)

  (1)圖3—1中,傳送帶上的電視機的形狀、大小在運動前后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手扶電梯上的人呢?

  [生齊]傳送帶上的電視機的形狀、大小在運動前后沒有發(fā)生改變.

  手扶電梯上的人也沒有變化.

  [師]很好,我們再看(電腦演示):

  在傳送帶上,如果電視機的某一按鍵向前移動了80cm,那么電視機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動?移動了多少距離?

 。凵蓦娨暀C的其他部位也向前移動,也移動了80cm.

 。蹘煟莺,(電腦出示問題,并演示四邊形ABCD移動到四邊形EFGH的位置的過程)

  如果把移動前后的同一臺電視機的屏幕分別記為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EFGH(如下圖),那么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的形狀、大小是否相同?

 。凵菟倪呅蜛BCD與四邊形EFGH的形狀、大小相同.

 。蹘煟莺芎,那同學們來想一想,議一議(出示投影片§3.1A).

  傳送帶運送電視機的過程中,電視機的形狀、大小、位置等因素中,哪些沒有發(fā)生改變?哪些發(fā)生了變化?手扶電梯上的人呢?

初中數(shù)學教案3

從不同方向看

  教學目標

  本節(jié)在介紹不等式的基礎上,介紹了不等式的解集并用數(shù)軸表示,介紹了解簡單不等式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形結合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掌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解不等式。

  2.使學生育能夠借助數(shù)軸將不等式的解集直觀地表示出來,初步理解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回憶給學生介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教會學生怎樣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反復的訓練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軸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2.通過觀察、歸納、類比、推斷而獲得不等式的解集與數(shù)軸上的點之間的關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探索性與創(chuàng)造性。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認識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將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數(shù)軸上。

  難點

  學生對不等式的解是一個集合可能會不太理解。

  教學突破

  由于受方程思想的影響,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建議教師能結合簡單的不等式和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不等式的解可以是一個集合,并組織學生討論舉例,加深理解。

  另外,應在本節(jié)的過程中讓學生能理解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讓他們熟悉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回顧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等式,F(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什么是不等式,以及有關數(shù)軸的知識。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不等式的定義,并基本說出數(shù)軸的三要素是: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能將有理數(shù)在數(shù)軸上表示出來。

  2.創(chuàng)設情景: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不等式的解不唯一,那么我們如何將不等式的解全部表示出來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不等式的解集

  1.講述不等式的解集的定義,引導學生觀察不等式x+2>5,并說出-3 、-2 、 3.5 、 7中哪些是不等式的解,哪些不是?-3 、-2不是不等式x+2>5的解,3.5 、 7是不等式的解。

  2.給出“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就上述例題由不完全歸納法給出不等式x+2>5的解集是x>3 。

  3.將x>3在數(shù)軸上表示出來,并以此圖為例講述在數(shù)軸上表示基本不等式的方法:(1)在數(shù)軸上找到3;(2)向右表示比3大的點;(3)空心點表示不含有3,所以有下圖。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x ≤ 3,并找學生上臺板演。

  4.就學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指出畫圖應注意的`事項,并讓學生觀察前后兩圖的區(qū)別。

  通過對比兩圖的不同,發(fā)現(xiàn)區(qū)別是大于和小于導致圖上所取的方向不同,有等號和沒等號導致空心和實心的區(qū)別。

  5.給出適當?shù)睦},鞏固本節(jié)內容。

  本課總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并教學生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體會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探討與反思

  為了提高數(shù)學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使課堂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應著眼在為學生個性品質的優(yōu)化創(chuàng)設最佳課堂教學環(huán)境。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

初中數(shù)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2.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體現(xiàn)的“化未知為已知”,“變陌生為熟悉”的化歸思想方法;

  3.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難點: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誰能造一個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什么你造的方程組是二元一次方程組?

  2.誰能知道上述方程組(指學生提出的方程組)的解是什么?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3.上節(jié)課我們提出了雞兔同籠問題:(投影)一個農民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它們共有50個頭和140只腳,問雞和兔子各有多少?設農民有x只雞,y只兔,則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

  對于列出的這個二元一次方程組,我們如何求出它的解呢?(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并提出問題:若設有x只雞,則兔子就有(50-x)只,依題意,得2x+4(50-x)= 140從而可解得,x=30,50-x=20,使問題得解。

  問題:從上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過程中,你能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串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它的解法)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時所用的等量關系是什么?

 。2)該等量關系中,雞數(shù)與兔子數(shù)的表達式分別含有幾個未知數(shù)?

  (3)前述方程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關系與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的等量關系是否相同?

  (4)能否由方程組中的方程②求解該問題呢?

  (5)怎樣使方程②中含有的兩個未知數(shù)變?yōu)橹缓幸粋未知數(shù)呢?(以上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想出消元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出講解。

  由方程①可得y=50-x③,即兔子數(shù)y用雞數(shù)x的代數(shù)式50-x表示,由于方程②中的y與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兔子的只數(shù),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50-x)來代換,即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中,得2x+4(50-x)=140,解得x=30。

  將x=30代入方程③,得y=20。

  即雞有30只,兔有20只。

  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

  二、講授新課例1解方程組

  分析:若此方程組有解,則這兩個方程中同一個未知數(shù)就應取相同的值。因此,方程②中的y就可用方程①中的表示y的`代數(shù)式來代替。解:把①代入②,得3x+2(1-x)=5,3x+2-2x=5,所以x=3。把x=3代入①,得y=-2。

  (本題應以教師講解為主,并板書,同時教師在最后應提醒學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樣,要判斷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需檢驗。其方法是將所求得的一對未知數(shù)的值分別代入原方程組里的每一個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兩邊是否相等。檢驗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紙上驗算)教師講解完例1后,結合板書,就本題解法及步驟提出以下問題:

  1.方程①代入哪一個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能代入?

  3.只求出一個未知數(shù)的值,方程組解完了嗎?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數(shù)的值,代入哪個方程來求另一個未知數(shù)的值較簡便?在學生回答完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指出:這種通過代入消去一個未知數(shù),使二元方程轉化為一元方程,從而方程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簡稱代入法。例2解方程組

  分析:例1是用y=1-x直接代入②的。例2的兩個方程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用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的代數(shù)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shù)),所以不能直接代入。為此,我們需要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把一個方程變形為用含x的代數(shù)式表示y(或含y的代數(shù)式表示x)。那么選用哪個方程變形較簡便呢?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方程②中x的系數(shù)為1,因此,可先將方程②變形,用含有y的代數(shù)式表示x,再代入方程①求解。解:由②,得x=8-3y,③把③代入①,得(問:能否代入②中?)

  2(8-3y)+5y=-21,-y=-37,所以y=37。

  (問:本題解完了嗎?把y=37代入哪個方程求x較簡單?)把y=37代入③,得x= 8-3×37,所以x=-103。

  (本題可由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完成)

  三、師生共同小結

  在與學生共同回顧了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著重指出,因為方程組在有解的前提下,兩個方程中同一個未知數(shù)所表示的是同一個數(shù)值,故可以用它的等量代換,即使“代入”成為可能。而代入的目的就是為了消元,使二元方程轉化為一元方程,從而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初中數(shù)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的計算方法,并能用內角和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經歷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體會如何探索研究問題。

  3、通過將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的過程體驗,初步認識"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1、重點: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2、難點:多邊形內角和的.推導。

  3、關鍵:。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

  【教具準備】

  三角板、卡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問題

  1、在一次數(shù)學基礎知識搶答賽中,老師出了這么一個問題,一個五邊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個學生馬上能回答,你們能嗎?

  2、教具演示:將一個五邊形沿對角線剪開,能分割成幾個三角形?

  你能說出五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點題)意圖:利用搶答問題和教具演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學會新知

  1、回顧舊知,引出問題:

 。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長方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1)學生思考,同學討論交流。

  (2)學生敘述對四邊形內角和的認識(第一二組通過測量相加,第三四組通過畫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回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內角和,使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與猜想。以四邊形的內角和作為探索多邊形的。突破口。

  (3)引導學生用"分割法"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一:連接一條對角線,分成2個三角形:

  180°+180°=360°

  從簡單的思維方式發(fā)散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分割"問題,并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步驟教學內容備注方法二:在四邊形內部任取一點,與頂點連接組成4個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邊形內角和的問題,提出階梯式的問題: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一二組)

  你能嘗試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邊形的內角和嗎?(第三,四組)那么n邊形呢?完成后填表:

  n邊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個數(shù)1234.。.n—2內角和。.。.

  4、及時運用,掌握新知:

 。1)一個八邊形的內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720度,這個多邊形是_____邊形

 。3)一個正五邊形的每一個內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邊形的每個內角是_________

  通過學生動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邊形的內角和,從簡單到復雜,從而歸納出n邊形的內角和。

  三、點例透析

  運用新知例題:想一想: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那么另一組對角有什么關系呢?

  四、應用訓練強化理解

  4、第83頁練習1和2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

  五、知識回放

  課堂小結提問方式: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多邊形內角和計算是通過轉化為三角形。

  六、作業(yè)練習

  1、書面作業(yè):

  2、課外練習:

初中數(shù)學教案6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通過對不等式的復習和具體實例總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2.通過例題教會學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并教會學生通過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組的解集,讓學生感受數(shù)形結合的作用。

 。ǘ┻^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考慮多個不等式聯(lián)合的解法。2.通過例題總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方法,并總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數(shù)軸的表示不等式組的解,讓學生加深對數(shù)形結合的作用的理解,使他們逐步熟悉和掌握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對例題的講解中,使學生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即每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從而滲透“交集”的思想。

  3.在解不等式組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解題的直觀性和簡潔性的數(shù)學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會用數(shù)軸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 的情況。難點 :1.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之間的關系。2.靈活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學生活動:請學生觀看購物街轉轉盤游戲.(在看之前先讓學生看一看游戲規(guī)則:轉輪上平均分布著5、10、15一直到100共20個數(shù)字。每位選手最多有兩次機會。選手轉動轉輪的數(shù)字之和,最大且不超過100者為勝出,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品。選手每次必須把轉輪轉動1圈才有效.)

  設第三位選手第二次轉的數(shù)字為x,他要勝出應滿足什么條件? 預設學生

  1x?10?75,預設學生2

  x?10?教師提出問題:這兩個條件只需滿足一個還是缺一不可?

  預設學生:同時具備??x?10?75

  x?10?100?教師活動:

  1、講解聯(lián)立符號的作用,并引入課題.2、給出定義:由幾個含有同一未知數(shù)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組成的一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設計意圖】從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入手.問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探究性,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出本課題.學生活動

  用心找一找:下列不等式組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3?x?4?2x?x?2?1?2y?7?6?x?2?2a?7?1?(1)?(2)?(3)?1(4)?(5)??5x?3?4x?1 3x?3?1x?33a?3?0?1????7?2x?6?3x??x?預設學生1:(2)(3)(4)(5)預設學生2:(2)(4)(5)預設學生3:(2)(4)

  【設計意圖】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明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定義.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幾個含有同一個未知數(shù)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成.”

  二、探索過程

  問題一:??x?10?75這兩個不等式的解分別是什么呢?

  x?10?100??x?65 ?x?90?問題二:怎么表示不等式組的解呢?

  什么是不等式組的解呢?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探討,讓學生在解不等式的過程中得出不等式組的解法和不等式組的解的表示方法.文字語言:大于65小于或等于90的數(shù).圖形語言: O***0

  數(shù)學式子:65<x≤90 學生活動:探究不等式組的解

  問題:求下列不等式組的解,并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1)??x?3?x?2?x?3?x?3(2)?(3)?(4)? ?x?7?x??5?x?5?x?7學生預設1:通過數(shù)軸,能求出不等式組的解

  學生預設2:找不出其中的規(guī)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數(shù)軸尋找不等式組的解,并表示出來,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善于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學生活動:1.寫出下列不等式組的解

  (1)不等式組??x??5的解在數(shù)軸上表示為____________則不等式組的解為 x??2??x??5的解在數(shù)軸上表示為_______________則不等式組的解?x??2(2)不等式組?為

  (3)不等式組??x??1的.解為 x?2??x??1的解為 x?2?(4)不等式組 ?2.選擇題:(1)不等式組??x?2的解是()x?2??2 ?2 C.無解 ?2(2)不等式組??x??2的負整數(shù)解是()x??3?A.–2,0,-1 B.-2 C.–2,-1 D.不能確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鞏固,準確找出不等式組的解,在找不等式組的解的過程中引入整數(shù)解.四、合作小結,課外探索 學生活動:

  1每位同學寫一個以x為未知數(shù)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2、同桌的兩個不等式組在一起叫做什么?三位同學的不等式組在一起呢?

  3、每位同學把你所寫的不等式解出來;

  4、同桌所組成的不等式組的解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串,在生生、師生互動的情況下,復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定義和解.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五、布置作業(yè)

  3個小組計劃在10天內生產500件產品(每天生產量相同),按原先的生產速度,不能完成任務;如果每個小組每天比原先多生產1件產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務.每個小組原先每天生產多少件產品?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能有效地復習鞏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板書設計】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x?10?75??x?10?100?x?65 文字語言:大于??x?9065小于或等于90的數(shù).圖形語言: O***0數(shù)學式子:65<x≤90

  求下列不等式組的解,并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1)??x?3?x?7(2)??x?2?x?3?x??5(3)??x?5(4)規(guī)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間找

  大大小小為

初中數(shù)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較熟煉地運用切線的判定方法和切線的性質證明問題.

  2、掌握運用切線的性質和切線的判定的有關問題中輔助線引法的基本規(guī)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準確、熟煉、靈活地運用切線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質.教學難點:學生對題目不能準確地進行論證.證題中常會出現(xiàn)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往哪個方向證的情形.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了切線的判定方法和切線的性質,現(xiàn)在我們來利用這些知識證明有關幾何問題.

  二、新課講解:

  實際上在幾何證明題中,我們更多地將切線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應用在具體的問題中,而一道幾何題的分析過程,是證題中的最關鍵步驟.p.109例3如圖7-58,已知:ab是⊙o的直徑,bc是⊙o的切線,切點為b,oc平行于弦ad.求證:dc是⊙o的切線.

  分析:欲證cd是⊙o的切線,d是⊙o的弦ad的一個端點當然在⊙o上,屬于公共點已給定,而證直線是圓的切線的情形.所以輔助線應該是連結oc.只要證od⊥cd即可.亦就是證∠odc=90°,所以只要證∠odc=∠obc即可,觀察圖形,兩個角分別位于△odc和△obc中,如果兩個三角形相似或全等都可以產生對應角相等的結果.而圖形中已存在明顯的條件od=ob,oc=oc,只要證∠3=∠4,便可造成兩個三角形全等.

  ∠3如何等于∠4呢?題中還有一個已知條件ad∥oc,平行的位置關系,可以造成角的相等關系,從而導致∠3=∠4.命題得證.證明:連結od.教師向學生解釋書上的證題格式屬于推出法和因為所以法的.聯(lián)用,以后證題中同學可以借鑒.p.110例4如圖7-59,在以o為圓心的兩個同心圓中,大圓的弦ab和cd相等,且ab與小圓相切于點e求證:cd與小圓相切.

  分析:欲證cd與小⊙o相切,但讀題后發(fā)現(xiàn)直線cd與小⊙o并未已知公共點.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從圓心o向cd作垂線,設垂足為f.此時f點在直線cd上,如果我們能證得of等于小⊙o的半徑,則說明點f必在小⊙o上,即可根據(jù)切線的判定定理認定cd與小⊙o相切.題目中已告訴我們ab切小⊙o于e,連結oe,便得到小⊙o的一條半徑,再根據(jù)大⊙o中弦相等則弦心距也相等,則可得到of=oe.證明:連結oe,過o作of⊥cd,重足為f.

  請同學們注意本題中證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時,這種證明途徑是由直線與圓的公共點來給定所決定的

  練習一

  p.111,1.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任意一點,⊙d與oa相切于點e.求證:ob與⊙d相切.分析:審題后發(fā)現(xiàn)欲證的ob與⊙d相切,屬于ob與⊙d無公共點的情況.這時應從圓心d向⊙b作垂線,垂足為f,然后證垂線段df等于⊙b的一條半徑,而題目中已給oa與⊙d切于點e,只要連結de.再根據(jù)角平分線的性質,問題便得到解決.證明:連結de,作df⊥ob,重足為f.p.111中2.已知如圖7-61,△abc為等腰三角形,o是底邊bc的中點,⊙o與腰ab相切于點d.求證:ac與⊙o相切.

  分析:欲證ac與⊙o相切,同第1題一樣,同屬于直線與圓的公共點未給定情況.輔助線的方法同第1題,證法類同.只不過要針對本題特點還要連結oa.從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的性質出發(fā),證得oa平分∠bac,然后再根據(jù)角平分線的性質,使問題得到證明.證明:連結od、oa,作oe⊥ac,垂足為e.同學們想一想,在證明oe=od時,還可以怎樣證?

  (答案)可通過“角、角、邊”證rt△odb≌rt△oec.

  三、新課講解

  :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讓學生閱讀109頁到110頁.從中總結出本課的主要內容:

  1.在證題中熟練應用切線的判定方法和切線的性質.

  2.在證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時,只能遇到兩種情形之一,針對不同的情形,選擇恰當?shù)淖C明途徑,務必使同學們真正掌握.

  (1)公共點已給定.做法是“連結”半徑,讓半徑“垂直”于直線.

  (2)公共點未給定.做法是從圓心向直線“作垂線”,證“垂線段等于半徑”.

  四、布置作業(yè)

  1.教材p.116中8、9.2.教材p.117中2.

初中數(shù)學教案8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面積、體積方面的應用問題

  (二)能力訓練點: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化實際問題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用數(shù)學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面積、體積方面的應用題

  2.教學難點:

  找等量關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時,應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題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檢驗,以確定適合題意的解.例如線段的長度不為負值,人的個數(shù)不能為分數(shù)等

  三、教學步驟

 。ㄒ唬┟鞔_目標

  (二)整體感知

 。ㄈ┲攸c、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

 。2)長方形的周長、面積?長方體的體積?

  2.例1?現(xiàn)有長方形紙片一張,長19cm,寬15cm,需要剪去邊長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積為77cm2的無蓋長方體型的紙盒?

  解:設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邊長為xcm,則盒底面長方形的長為(19—2x)cm,寬為(15—2x)cm,

  據(jù)題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當x=13時,15—2x=—11(不合題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無蓋盒子

  練習1章節(jié)前引例.

  學生筆答、板書、評價

  練習2教材P。42中4

  學生筆答、板書、評價

  注意:全面積=各部分面積之和

  剩余面積=原面積—截取面積

  例2要做一個容積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長比寬多5cm的長方形匣子,底面的長及寬應該各是多少(精確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長和寬均可用含未知數(shù)的代數(shù)式表示,則長×寬×高=體積,這樣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方程

  解:長方體底面的寬為xcm,則長為(x+5)cm,

  解:長方體底面的寬為xcm,則長為(x+5)cm,

  據(jù)題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這個方程x1=9。0,x2=—14。0(不合題意,舍去)

  當x=9。0時,x+17=26。0,x+12=21。0.

  答:可以選用寬為21cm,長為26cm的長方形鐵皮

  教師引導,學生板書,筆答,評價

 。ㄋ模┛偨Y、擴展

  1.有關面積和體積的應用題均可借助圖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題意,搞清已知量與未知量的相互關系

  2.要深刻理解題意中的已知條件,正確決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問題,例如線段的長不能為負

  3.進一步體會數(shù)字在實踐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書設計

初中數(shù)學教案9

  1.初中數(shù)學教案模板

  1.課題

  填寫課題名稱(初中代數(shù)類課題)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掌握......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發(fā)現(xiàn)、探究)的過程,提高......(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shù)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加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

  (2)教學難點:易錯點、難以理解的知識點

  4.教學方法(一般從中選擇3個就可以了)

  (1)討論法

  (2)情景教學法

  (3)問答法

  (4)發(fā)現(xiàn)法

  (5)講授法

  5.教學過程

  (1)導入

  簡單敘述導入課題的方式和方法(例:復習、類比、情境導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

  (2)新授課程(一般分為三個小步驟)

  ①簡單講解本節(jié)課基礎知識點(例: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驟)。

 、跉w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置易錯點,進行強調?梢栽O計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例:分組討論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歸納總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驟,設置系數(shù)化為一,負號要變號的易錯點)。

  ③拓展延伸,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設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題,學生再次體會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再次鞏固不等式的解法)。

  (3)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本節(jié)課的收獲。

  (4)作業(yè)提高

  布置作業(yè)(盡量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有所創(chuàng)新)。

  6.教學板書

  2.初中數(shù)學教案格式

  課程編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學時 / 周學時: /

  開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至第 周

  授課年級、專業(yè)、班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課教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節(jié)名稱

  2.教學目的

  3.課時安排

  4.教學重點、難點

  5.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方法等)

  6.復習鞏固與作業(yè)要求

  7.教學環(huán)境及教具準備

  8.教學參考資料

  9.教學后記

  3.初中數(shù)學教案范文

  教學目的

  1.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的作用。

  2.使學生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3.會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

  重點、難點

  1.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2.難點: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一本筆記本1.2元。小紅有6元錢,那么她最多能買到幾本這樣的筆記本呢?

  解:設小紅能買到工本筆記本,那么根據(jù)題意,得1.2x=6

  因為1.2×5=6,所以小紅能買到5本筆記本。

  二、新授

  問題1:某校初中一年級328名 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以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作講評)

  算術法:(328-64)÷44=264÷44=6(輛)

  列方程:設需要租用x輛客車,可得44x+64=328

  解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結果。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問題2: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我今年45歲,幾年以后你們的年齡是我年齡的三分之一?”

  通過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fā)?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jù)此檢驗一下一個數(shù)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shù),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四、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yè)

  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初中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理數(shù)的概念,會對有理數(shù)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yǎng)分類能力;

  2, 了解分類的標準與分類結果的相關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義;

  3, 體驗分類是數(shù)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知識重點 正確理解有理數(shù)的概念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兩個學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數(shù),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又知道了現(xiàn)在的數(shù)包括了負數(shù),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任意寫出3個數(shù)(同時請3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shù),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分類的情況.

  學生可能只給出很粗略的分類,如只分為“正數(shù)”和“負數(shù)”或“零”三類,此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鼓勵.

  例如,

  對于數(shù)5,可這樣問:5和5. 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數(shù)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shù),數(shù)5是正數(shù)中整個的數(shù),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shù)”,而5. 1不是整個的數(shù),稱為“正分數(shù),,.…(由于小數(shù)可化為分數(shù),以后把小數(shù)和分數(shù)都稱為分數(shù))

  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和不斷完善,以及學生自己的概括,最后歸納出我們已經學過的5類不同的數(shù),它們分別是“正整數(shù),零,負整數(shù),正分數(shù),負分數(shù),’.

  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shù)”“分數(shù)”和“有理數(shù)”的概念.

  看書了解有理數(shù)名稱的由來.

  “統(tǒng)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試一試:按照以上的分類,你能作出一張有理數(shù)的分類表嗎?你能說出以上有理數(shù)的分類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嗎?(是按照整數(shù)和分數(shù)來劃分的) 分類是數(shù)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這個引入具有開放的特點,學生樂于參與

  學生自己嘗試分類時,可能會很粗略,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劃分數(shù)的類型要從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上去引導,這樣學生易于理解。

  有理數(shù)的分類表要在黑板或媒體上展示,分類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練一練 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shù),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shù),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xiàn)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學生作如下的說明.

  把一些數(shù)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數(shù)的集合,簡稱“數(shù)集”,所有有理數(shù)組成的數(shù)集叫做有理數(shù)集.類似地,所有整數(shù)組成的數(shù)集叫做整數(shù)集,所有負數(shù)組成的數(shù)集叫做負數(shù)集……;

  數(shù)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因為集合中的數(shù)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shù),所以應該加上省略號.

  思考: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shù)的`集合嗎?

  也可以教師說出一些數(shù),讓學生進行判斷。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開。

  創(chuàng)新探究 問題2:有理數(shù)可分為正數(shù)和負數(shù)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學過的數(shù),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逐步得到如下的分類表?/p>

  有理數(shù) 這個分類可視學生的程度確定是否有必要教學。

  應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標準不一樣時,分類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類的標準要明確,使分類后每一個參加分類的象屬于其中的某一類而只能屬于這一類,教學中教師可舉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說明,可以按年齡,也可以按性別、地域來分等

  小結與作業(yè)

  課堂小結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shù)都是有理數(shù)(圓周率除外),有理數(shù)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本課作業(yè)

  1, 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1題

  2, 教師自行準備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課在引人了負數(shù)后對所學過的數(shù)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提出了有理數(shù)的概念.分類是數(shù)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思想并進行簡單的分類是數(shù)學能力的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分類標準與分類結果的關系,分類標準的確定可向學生作適當?shù)臐B透,集合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長的過程,本課不要過多展開。

  2,本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可避免直接進行分類所帶來的枯燥性;同時還體現(xiàn)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提高的特點,對學生分類能力的養(yǎng)成有很好的作用。

  3,兩種分類方法,應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第二種方法可視學生的情況進行。

初中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經歷不同的拼圖方法驗證公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驗證過程中數(shù)與形的結合,體會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以及數(shù)學知識之間內在聯(lián)系,每一部分知識并不是孤立的。

  3.通過豐富有趣的拼圖活動,經歷觀察、比較、拼圖、計算、推理交流等過程,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方法與經驗。

  4.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數(shù)學學習的信心。通過豐富有趣拼的圖活動增強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重點1.通過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過程,使學習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的方法與經驗。

  難點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驗證公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課型新授課教具投影儀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情景設置:

  你已知道的關于驗證公式的拼圖方法有哪些?(教師在此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回想前面拼圖。)

  新課講解:

  把幾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再通過圖形面積的計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國第二十任總統(tǒng)伽菲爾德就由這個圖(由兩個邊長分別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兩條直角邊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得出:c2=a2+b2他的證法在數(shù)學史上被傳為佳話。他是這樣分析的,如圖所示:

  教師接著在介紹教材第94頁例題的拼法及相關公式

  提問:還能通過怎樣拼圖來解決以下問題

  (1)任意選取若干塊這樣的硬紙片,嘗試拼成一個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并寫出相應的等式;

 。2)任意寫出一個關于a、b的'二次三項式,如a2+4ab+3b2

  試用拼一個長方形的方法,把這個二次三項式因式分解。

  這個問題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討論和拼圖,教師在這要引導適度,不要限制學生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在拼圖過程中進行交流合作

  了解學生拼圖的情況及利用自己的拼圖驗證的情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指導,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拼圖及讓學生講解驗證公式的方法,并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狀況給予適當?shù)囊龑,引導學生整理結論。

  小結:

  從這節(jié)課中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是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最后,教師要對學生所說的進行全面的總結。)

  學生回答

  a(b+c+d)=ab+ac+ad

 。╝+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板制作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拼圖、思考、交流經驗,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引導。

  作業(yè)第95頁第3題

  板書設計

  復習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學后記

初中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利用已有二次函數(shù)的知識經驗,自主進行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情境中的數(shù)學問題,初步形成數(shù)學建模能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探索中體驗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數(shù)中數(shù)形結合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通過合作學習獲得成功,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行解二次函數(shù),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ㄒ唬┮耄

  分組復習舊知。

  探索:從二次函數(shù)y=x2+4x+3在直角坐標系中的圖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如何畫圖

 。2)頂點、圖象與坐標軸的交點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邊形的面積

  (4)對稱軸

  從上面的問題導入今天的課題二次函數(shù)中的圖象與性質。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數(shù)y=x2+4x+3圖象上找一點,使形成的圖形面積與已知圖形面積有數(shù)量關系。例如:拋物線y=x2+4x+3的頂點為點A,且與x軸交于點B、C;在拋物線上求一點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拋物線y=x2+4x+3上找一點F,使BCE與BCD全等。

  再探索:在拋物線y=x2+4x+3上找一點M,使BOM與ABC相似。

  2、讓同學討論:從已知條件如何求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拋物線的.頂點坐標是C(2,1)且與x軸交于點A、點B,已知SABC=3,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三)提高練習

  根據(jù)我們學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項目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讓班級中的上科院小院士來簡要介紹學校船模組的情況以及在繪制船模圖紙時也常用到拋物線的知識的情況,再出題:船身的龍骨是近似拋物線型,船身的最大長度為48cm,且高度為12cm。求此船龍骨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在解題中的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小結(略)

  (五)作業(yè)布置

  1、在直角坐標平面內,點O為坐標原點,二次函數(shù)y=x2+(k—5)x—(k+4)的圖象交x軸于點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2)將上述二次函數(shù)圖象沿x軸向右平移2個單位,設平移后的圖象與y軸的交點為C,頂點為P,求 POC的面積。

  2、如圖,一個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直線y= x—1的交點A、B分別在x、y軸上,點C在二次函數(shù)圖象上,且CBAB,CB=AB,求這個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3、盧浦大橋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拋物線的一部分,在大橋截面1:11000的比例圖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線段DE表示大橋拱內橋長,DE∥AB,如圖1,在比例圖上,以直線AB為x軸,拋物線的對稱軸為y軸,以1cm作為數(shù)軸的單位長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2。

  (1)求出圖2上以這一部分拋物線為圖象的函數(shù)解析式,寫出函數(shù)定義域;

 。2)如果DE與AB的距離OM=0。45cm,求盧浦大橋拱內實際橋長(備用數(shù)據(jù): ,計算結果精確到1米)

初中數(shù)學教案13

  知識技能

  會通過“移項”變形求解“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數(shù)學思考

  1.經歷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過程,體會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畫實際問題的有效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發(fā)展符號意識。

  2.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體會方程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解決問題

  能在具體情境中從數(shù)學角度和方法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經歷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tài)度

  經歷觀察、實驗計算、交流等活動,激發(fā)求知欲,體驗探究發(fā)現(xiàn)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通過移項解 “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

  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知識回顧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問:解這些方程時,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這些題你采用了那些變形或運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請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問題(幻燈片)。

  學生:獨立完成,板演2、4題,板演同學講解所用到的變形或運算,共同講評。

  教師提問:(略)

  教師追問:變形的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動中教師關注:

 。1)學生能否準確理解運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列項求解方程。

 。2)學生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變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回顧利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類項對方程進行變形,再現(xiàn)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兩邊同時乘以(除以,不為0)同一個數(shù)、合并同類項等運算,為繼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二 問題探究

  問題2: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學生?

  教師:出示問題(投影片)

  提問:在這個問題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據(jù)現(xiàn)有經驗你打算怎么做?

 。▽W生嘗試提問)

  學生:讀題,審題,獨立思考,討論交流。

  1.找出問題中的已知數(shù)和已知條件。(獨立回答)

  2.設未知數(shù):設這個班有x名學生。

  3.列代數(shù)式:x參與運算,探索運算關系,表示相關量。(討論、回答、交流)

  4.找相等關系:

  這批書的總數(shù)是一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等式相等.(學生回答,教師追問)

  5.列方程:3x+20=4x-25(1)

  總結提問:通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分析時,要經歷那些步驟?書寫時呢?

  教師提問1:這個方程與我們前面解過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方程的兩邊都有含x的項(3x與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數(shù)項(20與-25).

  教師提問2:怎樣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轉化呢?

  學生思考、探索:為使方程的右邊沒有含x的項,等號兩邊同減去4x,為使方程的左邊沒有常數(shù)項,等號兩邊同減去20.

  3x-4x=-25-20(2)

  教師提問3:以上變形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回答:等式的性質1。

  歸納:像上面那樣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師生共同完成解答過程。

  設問4:以上解方程中“移項”起了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師生共同整理:

  通過移項,含未知數(shù)的項與常數(shù)項分別位于方程左右兩邊,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師提問5:解這個方程,我們經歷了那些步驟?列方程時找了怎樣的相等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關注:

 。1)學生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設未知數(shù),列代數(shù)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參與觀察、比較、嘗試、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探究發(fā)現(xiàn)成功的快樂。

  活動三 解法運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師:出示問題

  提問:解這個方程時,第一步我們先干什么?

  學生講解,獨立完成,板演。

  提問:“移項”是注意什么?

  學生:變號。

  教師關注:學生“移項”時是否能夠注意變號。

  通過這個例題,掌握“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體驗“移項”這種變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規(guī)范解題步驟。

  活動四 鞏固提高

  1.第91頁練習(1)(2)

  2.某貨運公司要用若干輛汽車運送一批貨物。如果每輛拉6噸,則剩余15噸;如果每輛拉8噸,則差5噸才能將汽車全部裝滿。問運送這批貨物的`汽車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時走6千米,則比規(guī)定時間遲到1小時;若每小時走8千米,則比規(guī)定時間早到0.5小時。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

  教師按順序出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投影展示部分學而生練習。

  教師關注:

  1.學生在計算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

  2.x系數(shù)為分數(shù)時,可用乘的辦法,化系數(shù)為1。

  3.用實物投影展示學困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鼓勵。

  鞏固“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饋學生對解方程步驟的掌握情況和可能出現(xiàn)的計算錯誤。

  2、3題的重點是在新情境中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活動五

  提問1: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方程的那種變形?它有什么作用、應注意什么?

  提問2:本節(jié)課重點利用了什么相等關系,來列的方程?

  教師組織學生就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補充。

  教師關注:學生能否提煉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如果不能,教師則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以便于學生掌握和運用。

  布置作業(yè):

  第93頁第3題

初中數(shù)學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并能運用等腰三角形的兩條性質。

  2.通過對實例的總結歸納,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和性質,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力、抽象概括分析及推理能力。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性質。

  難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證明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方法

  實驗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請同學們把一張長方形的紙片對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個角,再把它展開,得到的是什么樣三角形?

  示范操作,然后學生跟著動手操作,觀察得出結論:“剪刀剪過的兩條邊是相等的;剪出的圖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等腰三角形。

  師生共同回顧: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邊叫做腰,另一條邊叫做底,兩腰所夾的`角叫做頂角,底邊與腰的夾角叫做底角。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教學,把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溝通了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理解意義

  教師提問:剪出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你能發(fā)現(xiàn)這個三角形有哪些特點嗎?它具有怎樣的特性呢?

  這將是我們這節(jié)課共同探索的問題。板書課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初中數(shù)學教案15

  一、課題

  27.3 過三點的圓

  二、教學目標

  1.經歷過一點、兩點和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作圓的過程.

  2.. 知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畫圓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圓和外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經歷過一點、兩點和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作圓的過程.

  難點:知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畫圓的方法.

  四、教學手段

  現(xiàn)代課堂教學手段

  五、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探索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授

  1.過已知一個點A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2.過已知兩個點A、B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3.過已知三個點A、B、C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本小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學生的質疑.

  得出結論:過一點可以畫無數(shù)個圓;過兩點也可以畫無數(shù)個圓;這些圓的圓心都在連結這兩點的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經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畫一個圓,并且這樣的圓只有一個.

  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

  給出三角形外接圓的概念:經過三角形三個頂點可以作一個圓,這個圓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外接圓的圓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畫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圓.

  讓學生探索課本第15頁習題1.

  一起探究

  八年級(一)班的學生為老區(qū)的小朋友捐款500元,準備為他們購買甲、乙 兩種圖書共12套.已知甲種圖書每套45元,乙種圖書每套40元.這些錢最多能買甲種圖書多少套?

  分析:帶領學生完成課本第13頁的表格,并完成2、3 問題,使學生清楚通過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題目,對于情景較為復雜的問題情景可采用這種分析方法解題.另外通過此題,使學生認識到:在應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時,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還要根據(jù)問題的實際意義確定問題的'解.

  (二)、小結

  七、練習設計

  P15習題2、3

  八、教學后記

  后備練習:

  1. 已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是 ,則這個三角形的外接圓面積等于 .

  2. 如圖,有A, ,C三個居民小區(qū)的位置成三角形,現(xiàn)決定在三個小區(qū)之間修建一個購物超市,使超市到三個小區(qū)的距離相等,則超市應建在()

  A.在AC,BC兩邊高線的交點處

  B.在AC,BC兩邊中線的交點處

  C.在AC,BC兩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處

  D.在A,B兩內角平分線的交點處

【初中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數(shù)學教案04-15

初中數(shù)學教案11-26

初中數(shù)學教案模板12-01

初中數(shù)學教案15篇12-30

初中數(shù)學教案(15篇)02-06

初中數(shù)學教案(通用15篇)02-23

初中數(shù)學教案(集合15篇)06-27

初中數(shù)學教案合集15篇02-16

初中數(shù)學教案匯總(15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