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fā)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yōu)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jié)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fā),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yōu)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chuàng)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yōu)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fā)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月光曲》教學反思2
【教學案例】
今天第一節(jié)課是語文,陽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興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課:月光曲(第一課時)。任務是初步理解課文。這課書由于我上過幾遍,內容非常熟悉,上課時我盡量打破常規(guī),一反常態(tài),只打腹稿──了解課文內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預設。
上課時,由簡介貝多芬入手,繼而自己首先初步嘗試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又讓學生續(xù)讀了一遍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讀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窮,但很愛音樂。
接著我又讓男生讀及鞋邁、貝多芬,女生讀盲姑娘的話進行分角色指導朗讀課文,通過練讀能初步表現出人物說話的'語氣,不同的心情,師敘述內容,初步理解貝多芬寫月光曲的情景,靈感產生的原因,聽見兄妹的表現、結果等內容,學生興趣十足。
為了讀得更好,同學們再次待讀──
同學們又讀了一遍,那么大家說說:全文帶什么語調讀?只有一處是激昂的,是哪處?兄妹倆的談話,怎樣讀?貝多芬走進茅屋,怎樣讀?盲姑娘對貝多芬說,怎樣讀?
讓我們按照這些方法,好好練習,以更深入地了解貝多芬為什么能即興創(chuàng)作出世界名曲?一節(jié)課一展同學們的朗讀風采?
【教學反思】
本課時由于不加預設,打破常規(guī),課上得揚揚灑灑,把學生興趣初步調動起來,始終以通過朗讀體會當時當地人物心情,把學生引入角色,朗讀由男、女角色讀入手,讀出語氣及心情,進而體會到貝多芬創(chuàng)作靈感引發(fā)的原因。
《月光曲》教學反思3
今天講了一節(jié)第八單元的《月光曲》,讓我感受很多,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語文課的樂趣所在。
走進教室,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準備著,熱情的和我打招呼。說實在話,之前我一直在緊張,生怕這節(jié)課上不好,浪費的是大家的時間。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很認真的去完成這節(jié)課。
上課開始了,學生配合的很好,《月光曲》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可講性,而且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所以很快就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我首先以月光導入,和月光有關的詞語或者名句你知道哪些呢?大家積極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月光皎潔”“月光融融”,我引導到我們曾經學習過一首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過簡短的回答,引入本節(jié)課要講的和月光有關的課文《月光曲》。
其次,透過文章題目,第一,了解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交響樂之王。由于學生課下都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貝多芬的生平介紹的很詳盡,我只要稍加補充就可以;第二,透過題目,我還讓學生談談看了題目之后,你能聯想到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自由回答。
接下來,通讀課文,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這篇文章,你讀懂了什么?讓學生邊讀邊畫,將重點或者疑難點做出標志。之后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表達。學生通讀完課文,提出疑問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篇文章的學習。再讀課文,思考一下,貝多芬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chuàng)造的這首曲子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回答的很積極,由在幽靜的小路上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彈琴聲,到走近茅草屋,再到走進茅草屋,體會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即自然環(huán)境的清幽的月光照耀下,社會環(huán)境是貧苦的兄妹倆的生活狀況,以及對于生活的熱愛。所以貝多芬談完一首有彈了一首,這時候引入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呢?這是第二個需要重點分析的問題,一方面是出于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由于遇到了同樣熱愛音樂的“知音”。
最后重點分析的是月光的變化這一段,我們說,貝多芬在彈第二首曲子的時候,是已經鋪好的曲子嗎?不是的,之前從來沒有彈過,我們說這是即興創(chuàng)作。在這樣的即興創(chuàng)作中,兄妹倆聽到了曲子,他們聯想到了什么呢?重點引導月光部分的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語氣是由平緩到急速的。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入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在學生充分領會到情感的變化之后,找學生上臺表演貝多芬在彈奏的過程中表情與動作的變化。在這一節(jié)中,引來了不少同學的歡笑,很多學生也是深刻的領會到了貝多芬當時的感情。之后讓學生自己給每一小部分取一個小標題,進行總結,這也是貝多芬對兄妹倆情感的變化。慢慢的學生將自己變成了貝多芬,或者把自己變成了兄妹倆,靜靜在《月光曲》這首曲子中體會彼此之間的深情。
拓展部分買我的設計是,每首曲子有他的生命所在,那么你能說說你在聽最喜歡的歌曲的時候,你能聯想到什么嗎?讓學生運用本課學習的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寫寫。
說實在講解本課,不如說是在欣賞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學生的熱情,學生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彼此的感情,彼此的深情。也許這就夠了。
《月光曲》教學反思4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yōu)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說。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于這一課的“教學建議”中,建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對于這個建議,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于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huán)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栗;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杰肝膽碎裂,于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特別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xù)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里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須、環(huán)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巨制”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么,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tǒng),集古典樂派之大成,并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于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xiāng)演出之時,她才那么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并為之嘆息?梢韵胂螅斬惗喾乙馔獾爻霈F在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么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么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敘述來看,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并且準確地判斷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說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yǎng)。正是由于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蘊,讓她有能力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么音樂方面的素養(yǎng)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yǎng)并不意味著就不用去欣賞音樂,但是,要求學生通過樂曲去感受課文里描寫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通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愿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敘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學反思5
遵循教學客觀規(guī)律。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么是學習?
在《月光曲》的朗讀教學中,有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
學習就是不斷提高。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此刻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并因勢利導啟發(fā)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堅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后面資料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zhèn)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談收獲;然后以一個問題為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xù)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jié)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梢杂镁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彈得多純熟。「星槎嗌钅!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
《月光曲》教學反思7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蔣軍晶等名師的實錄,我知道,我在準備這節(jié)課時是不能將他們的設計生搬硬套的。
我反復讀課文,理解著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么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才能聽到這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著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xù)續(xù)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后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為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為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系,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為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為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zhèn)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于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里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借著清幽的月光,作為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為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么,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fā)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是貝多芬心情的變化,姑娘腦海中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貝多芬感情的涌動和傾瀉。當音樂停了,貝多芬心情平靜的時候,兄妹倆仍然在回味著音樂的意境,體會著貝多芬的心情與創(chuàng)作的激情,可貝多芬已悄然離去。貝多芬靜靜地來又靜靜地去,給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悅,是無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和美的感受。
當我真正走近了課文,才真正走進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走進了《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根源。同時,我查閱了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貝多芬自己曾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人造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該多么幸福!”“我為什么要作曲,因為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彼倪@兩句話更是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是呀,他為什么要為姑娘彈琴?一個音樂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懷著用音樂為窮人帶來幸福感的心,才能驅使他為這個姑娘彈琴。當他遇到知音時,他如此的激動,他的內心世界怎樣釋放?只有音樂。
此外,我還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著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chuàng)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對于這樣設計,這是個嘗試。我想,讓孩子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用自己的感情和聲音反射姑娘和貝多芬內心,去理解這一偉大作品誕生的過程。
在反復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tài)。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著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為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怎樣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
通過讀感悟,帶著感悟再讀。孩子通過讀課文,能從子里行間里有所感知,讓孩子把其感知再回歸到課文,通過讀來表達與強調自己的體會,就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點撥與指導。當孩子理解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要通過范讀來強調,讓孩子透過聲音來感知。在理解兄妹倆對話的時候,我先讓孩子自己讀,從對話中聽出了什么。通過讀書反饋,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我讓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說她聽出了盲姑娘很熱愛音樂,讓她通過讀把盲姑娘熱愛音樂體現出來,孩子的讀就多了一分體會,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進入了角色。同時,教師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領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師的語言必須千錘百煉。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預設的問題越長,孩子越不能準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也是讓教師常常意想不到的,預設的問題一定要用語簡潔準確,可能一個字的偏差,就導致了孩子的歧義理解。再磨課的過程中,我最初設計的問題是“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讓他創(chuàng)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原因!钡牵ㄟ^幾次試講,都沒有收到預設的效果,舉手回答的孩子寥寥無幾,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讀課文,這個問題太寬泛了。我反復思考這句話,問題就出在這里。經過教研員的點撥,把問題改成了“到底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讓她為盲姑娘彈曲子?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到子里行間里去找原因。”再后來的試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狠準確地就找到了兄妹倆的對話,積極踴躍地舉手回答。這小小的細節(jié)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樣地問題不一樣的問法,就收到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通過本次講課比賽,無論是我自己的磨課經歷還是聽別人的課,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孩子讀書寫字,語文教學是藝術,要讓孩子喜歡上語文,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會引領其走入文學寶殿。
《月光曲》教學反思8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tǒng)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它是我國著名的畫家、著名的翻譯家豐子愷先生翻譯的,語言凝煉、優(yōu)美。對這篇傳統(tǒng)課文,老一輩的名家李吉林、支玉恒、霍懋征,以及新生代的教師蔣軍晶都已經做了獨特的闡釋。而今天的我將如何給予這個文本自己的理解呢?
一個課例的成功與否,一節(jié)課所能達到的廣度與深度很大程度取決于一個教師的文本解讀、文本細讀的能力。所以首先我靜下心來解讀文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傳奇的一生寫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樂打動了世界人民的心!对鹿馇肪褪瞧渲械囊皇住jP于音樂家是怎樣譜寫成《月光曲》的,有許多版本的傳說,我今天要和學生們共同走進的這個傳說,是流傳最廣的。傳說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就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人們借助這個傳說表達了對音樂家貝多芬的喜愛與崇敬。
貝多芬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出這首名曲,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技藝高超,他的想象力豐富,還是因為當時他身處于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是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讓他心中涌動著一種情感,由此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譜寫出了《月光曲》。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在課文中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經過一步步描寫出來的',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貝多芬情感積累的過程。如何讓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他情感的變化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走進文本和音樂家一起親歷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是符合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的,通過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會閱讀的主動閱讀者。
這節(jié)課我努力體現以下三點:
一、重視語言文字訓練和語文實踐。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這節(jié)課情感的體驗太多,而語文味不足。語文學習要靜下心來揣摩文字,在文字中發(fā)現文化,在文字中發(fā)現情感,于是我在設計預案的時候,努力的讓學生在語文實踐和語言文字訓練中體會貝多芬內心的變化。比如在課上抓住兩個重點句子: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談話,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對文本的理解想像寫話。而且根據文本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倆的對話”采取是學生們自讀自悟,而“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對話則是讓學生首先質疑,然后進行探究學習。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讀書要有“疑”,有“疑”才能有“進”。
為了了解學生的這節(jié)課課堂上認知的“起點”,在上課的最初我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根據學生的已知情況,及時地調整這節(jié)課的教學預案。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可能發(fā)現不了,所以在細讀的時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質疑問難的環(huán)節(jié)。讓質疑貫穿整節(jié)課,讓質疑和解疑成為課堂的一條主線。
三、適度拓展,有效運用。
語文課程需要開發(fā)和利用多種資源。讓課外資源作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或滲透對比閱讀、或滲透互文閱讀的理念。
為了設計這堂課,我上網搜集了許多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還閱讀了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力求做到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在閱讀《貝多芬傳》是我讀到了他的兩段話——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我為什么要作曲?
——在我內心的東西必須將它釋放出來,
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話對感受音樂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補充。而第二句話則對理解貝多芬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理解貝多芬為什么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的時候,我引入了《伯牙絕弦》的故事,讓學生理解貝多芬對盲姑娘的感情不僅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種遇到知音的發(fā)自內心的喜悅。
其實上這節(jié)課,我還有一個想法。讓學生們通過拓展對比性閱讀,進一步認識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所以在課后我補充了一個閱讀材料《不為侵略者演奏》。從而在課外讓學生開展拓展性閱讀,完成“走進貝多芬”的專題研究。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是可以改變許多人的人生軌跡的。貝多芬便是如此。貝多芬如激流、似烈火的一生,給無數后人苦難的人生以慰籍。如果能通過這節(jié)課上讓學生們萌生一種走進貝多芬的渴望,便是我額外的獎賞了。
《月光曲》教學反思9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tǒng)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yōu)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jié)奏,它主要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貝多芬怎樣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復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云涌。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著急。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著眼于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fā),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松悠閑,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里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于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于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chuàng)作激情頓時而生------)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著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月光曲》教學反思10
《月光曲》一課講的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說。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貝多芬當天晚上的經歷,幫助學生理清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接著讓學生自學課文的。丁饭(jié),了解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知道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在這里,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6~7這兩節(jié)課文,在感情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接下來的對8~10節(jié)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描寫的《月光曲》的.內容,分為幾個場景,然后再結合貝多芬當天晚上的思想感情的經歷,按不同場景來分析理解音樂內容。老師再借助一條曲線把音樂的節(jié)奏反映出來,這樣就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借助直觀形象來理解無形的音樂。降低了理解的難度。
“你愿意像貝多芬那樣把《月光曲》彈奏一邊嗎?”學生有了對《月光曲》的理解,結合他們各自的生活經歷,伴著《月光曲》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們時而低頭側耳,時而輕按琴鍵,時而神情激動,時而如癡如醉。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表演”反映出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九節(jié),不用老師指導也水到渠成。
學習這一課,不僅使學生掌握課文中的知識,從三維角度考慮,還要引導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閱讀欣賞音樂的方法。為此,我在最后安排了一個欣賞音樂的環(huán)節(jié),盡管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上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是一個有益的開始,我想,也許從今天起,我們班上就多了幾個音樂愛好者,明天他們也許會成為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一個有生活品味的人。這也正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11
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應關注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結合《月光曲》的教學,我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在導入部分,我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著重思考什么問題?于是學生紛紛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請學生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能體會到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還有不懂的地方。這就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自我感受和體驗的尊重。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又如在分節(jié)細讀部分,教師有一個“畫龍點睛”式的一問,這個問題就是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著又有一問: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為他們做些什么?教師采用了換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同樣也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在體會月光曲內容部分,主要是要練習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的變化以及旋律的變化,隨著學生表情和動作的變化,他們用肢體語言很好地表達了貝多芬賦予樂曲的情感。
然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表演。通過聯系上下文“蘇醒”讓學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貝多芬的樂曲那么優(yōu)美,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們醒來之后,兄妹倆會交談些什么?前后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tài)、動作把內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fā)的行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業(yè)讓學生從課內走向了課外,密切聯系課文內容,促進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總之,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一直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追求的目標。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導,我想這個問題我還要繼續(xù)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個人膚淺的見解。
《月光曲》教學反思12
《月光曲》記敘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被一對窮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觸發(fā)了靈感,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30分鐘的時間,要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完成是不現實的。我就對教學內容大膽的進行了取舍。重點就放在對兄妹倆聯想出來的情景的朗讀,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在導入時,我選擇了兩首旋律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表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音樂旋律:舒緩、高亢。為下文學習做鋪墊。學生很投入的欣賞樂曲,也說出了喜歡的理由。由于我初次參加區(qū)級賽課活動,內心十分緊張,導致語言表達不夠流利,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自己缺乏鍛煉,課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訓練不足。
緊接著,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3次通讀課文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默讀:思考問題,本文寫了什么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句子。通過3次朗讀基本做到了正確、流利?僧斀虒W實施時,出現了漏洞,學生在自由朗讀的時候,不是只讀一遍就結束,而是循環(huán)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自己在巡視指導時也沒有注意。當發(fā)現時時間已經用去七分鐘。我只好改變了教學設計,取消了第二次通讀全文。從這個失誤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朗讀巡視時,只注重了形式,沒有及時發(fā)現問題。
重點閱讀階段。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學完成后,通過了解自己的聲音還是不夠宏亮,下次應提高自己的音量。由于時間的關系,設計的師生配合朗讀沒有實現,比較遺憾。
總之,這節(jié)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13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聯想、想象本事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fā)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經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經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yōu)美;經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fā)自我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經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jié)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fā),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yōu)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資料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chuàng)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yōu)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fā)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月光曲》教學反思14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資料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著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tài)度。透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復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yōu)美。
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并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透過充溢著優(yōu)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yōu)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yōu)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
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后,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就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述風起浪涌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緒,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贊美、驚喜等,都就應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善提高,以到達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學反思15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了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huán)節(jié),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復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可是隨便說說罷了。”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在帶著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僅有極少的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赡芪乙龑У牟粔颍盍Σ粔,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終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后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月光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月光曲》教學反思07-19
月光曲教學反思05-17
《月光曲》教學反思02-11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02-19
《月光曲》教學反思 15篇08-04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02-26
《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12
貝多芬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10-04
《月光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