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
一、游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特點。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菰锏,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打老鼠”等游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jù)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后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jiān)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我在給五年級的同學介紹鍵盤時,我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么特征?”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光標前面的字母,相當于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后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后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第7課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組成,并學會了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關閉。
總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點燃情感的火焰撥動學生的心弦,
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2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們體會到: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術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fā)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fā)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fā)生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后,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fā)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從當前來看,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huán)境。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對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3
本學期,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是基于VB語言的算法與程序設計,通過BBS和其他渠道對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部分學生覺得課程較悶、內容不吸引人、教師講解不夠生動、內容太難聽不懂、講解較多,應多給一些練習時間等。
以下是我的對以上問題的反思及措施:
1、上課悶,內容不吸引人
VB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對這門課程提不起興趣的主要原因。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所有講程序的老師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對編程感興趣,才會對課堂感興趣,因為信息技術并不參加高考會考,學生對這個學科的認識比較膚淺,因此有些同學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學習VB,對我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能用VB做什么?這些問題我還真不好回答他們。VB是一種編程語言,可以使用VB編制程序解決各類實際的問題;還可以通過VB體驗程序解決問題和人工解決問題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鑰匙,用它可以撬開同學們對軟件制作認識的大門,讓學生基本了解網絡應用程序和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的開發(fā)原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將來還會更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東西——軟硬件是如何發(fā)展的?我國在軟硬件的制作方面的高級人才緊缺,或許將來你就會成為其中一員!
以后我會在內容上加以改善,也作為一種德育滲透,融入一些國內外編程界的新聞,以及一些實用的、有意思的.VB程序。
2、教師講解不夠生動
本身我就不是一個很生動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課的時候像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可能我很難做到,課堂就是課堂,可以開放點,可以不用那么拘謹,但是絕不能“放羊”一樣,講完了就讓學生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以后我會微笑上課,多和學生交流,減少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這個老師太“嚴肅”,也方便上課時大家更好的溝通。
3、講解太多,太難
以前控制的上課時間大概是20-25分鐘,學生練習15-20分鐘,信息技術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練,但是教材上的內容太難,也會導致教師多講,甚至多講也講不清楚。因為這個問題并不是在這短短的20分鐘就能解決的。
以后我會,盡量精簡課本知識,挑一些簡單又容易理解的例子進行演示,少說廢話,直達主題。學生練習也要從簡單到復雜,逐層深入,分層練習。主要采取引導的形式,將知識貫徹到實際的操作中讓學生在練習中自我總結,理解。預計【引入+知識引導+學法指導】的時間和不超過15分鐘,將25分鐘以上的時間交給學生練習、協(xié)作、反饋、評價。
多練,多實踐,是學習VB的唯一途徑。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4
初中信息技術課。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愛個夠 ” 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 “ 玩 ” 樂 ” 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游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鐘,而對于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 “ 不好玩 ” 或者干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外表上課堂氣氛很輕松、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jié)課后好象什么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xiàn)象,經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思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作為從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象又該做些什么呢?信息技術學科在大部分中學里,叫副科,受傳統(tǒng)舊觀念影響,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和教研活動從一開始就沒有受到過重視。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基本能勉強按照大綱要求進行,而教研活動在中學卻開展得很不理想,或根本就不開展,有的學校完全照搬別的學科的.教研方法,形而上學。看來原因有很多,有大環(huán)境的因素,有領導的意識因素,也有信息技術教師自身因素。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5
優(yōu)點:
1.認真分析教材。課前,我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并大致設計出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為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此外,我還對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將知識技能充分與實際結合,讓學生理解不同類型的統(tǒng)計圖表各適合于何種需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且能運用得恰到好處。
2.從學生出發(fā)。課程設計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識。首先,我通過展示圖表的優(yōu)點,培養(yǎng)學生對圖表的興趣。然后再由最基本操作方法出發(fā),讓學生能很快的掌握知識,使學生嘗試到勝利的喜悅、從而更加喜歡后面的`重難點內容。
3.有趣的練習。為了促進學生做練習的積極性,我搜集和學生相關的各種數(shù)據(jù)作為題目的素材,并設計出和教材結合、題目新穎的練習題目。這樣,學生能在練習中找到樂趣,從而能主動去探究、去學習,能更好的掌握技能。
不足:
1.沒有能很好的組織教學。由于課堂組織得不是很到位,少數(shù)學生由于開小差,剛開始的基本操作都沒能順利掌握,從而導致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各種困難。組織好課堂紀律是上好一堂課的最基本前題,在講到重點知識點時,應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量讓全體學生都能掌握。
2.師生互動不足。由于課堂中需要演示操作的地方比較多,因而只有一個學生探討活動:幾種常用的圖表各自適合的場合?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在組織好課堂紀律的基礎上,盡量引導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來,實現(xiàn)師生互動,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識。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6
本課以繪制貝貝家的餐廳為線索,共設置了四個任務,任務呈現(xiàn)梯度,重點突出,本課的四個任務都圍繞著橢圓、矩形、圓角矩形工具及其操作方法來設置。在任務一的范例中餐桌及餐桌花紋是用橢圓工具繪制的,餐桌及花紋分別用了橢圓工具的兩種不同填充模式來繪制,學生可以通過繪制它們來體會兩種填充模式的效果,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區(qū)分橢圓工具三種填充模式的不同之處,從而突破難點。在任務三中,通過知識遷移,學生在繪制凳子和電視機等圖形中學會了矩形和圓角矩形工具,并他們在小結三個工具的異同時能說到點。在任務四中能學以致用,使用本課學習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三種工具的操作方法及區(qū)分三種填充模式。
本課的優(yōu)點突出,即四個任務都圍繞著重難點來設置,其中任務一的范例中設置的餐桌及花紋體現(xiàn)的是橢圓工具的兩種填充模式,讓學生在繪制中對這兩種模式的.效果有初步印象,這也可以為下面講解填充模式的效果作好鋪墊。任務二畫小熊鐘,不僅鞏固了橢圓工具的操作,而且還講了橢圓邊框線條的粗細設置及如何使用橢圓畫出正圓。任務設置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快樂學習。
不足之處是,在任務三小結三個工具的異同時,僅僅讓學生通過語言來表達,而沒有給任何提示。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學生是理解三個工具的異同,但不能很準確地概括出來。因此,如果老師能出示一個表格作為支架的話,學生會更有針對性地回答,而且也能理解得更深。另外,我在教學中,把任務三和任務四同時出示,沒有分開出示。這對學生操作任務三會有一定影響。有些學生會著急著創(chuàng)作(即任務四)而沒有認真觀察和比較三個工具的異同點,這會影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個知識點。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7
信息技術課以任務驅動為模式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規(guī),而本節(jié)課,在充分考慮了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我采取了另一種方式。因為本節(jié)課的任務是讓學生為網頁配上背景音樂,而這一操作對于學生來說相對簡單,關鍵在于所選用的音樂適合不適合我們奧運網站的主題。為了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品味,我先請學生自學書上的內容,然后每一小坐分別請一位同學上臺,為我們的奧運網站添加背景音樂。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四個小組的同學選擇了四首不同的歌曲,我們一起邊看網頁,邊欣賞音樂,看到同學們都很陶醉,我拋出了我的問題:大家認為他們選擇的音樂好嗎?哪一位同學的最好?說出你的理由。有的學生立刻舉手說“我認為××的`音樂最好!”而有的同學則認為一首音樂都不好,他認為“我們的主題上奧運,但是這幾位同學選擇的音樂都與這一主題關系不大,甚至不符合主題。”聽了他的話,我明白,我的目的達到了。我所希望學生明白地就是你選擇的背景音樂,應該和主題相照應,適合主題。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是信息技術教材中第一節(jié)初識PowerPoint的內容,是PowerPoint啟示課,本節(jié)課中學生要認識演示文稿軟件,初步學會設置背景、標題、文本、圖片等內容,并會根據(jù)素材恰當選擇幻燈片版式。通過制作演示文稿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又學會了一種加工演示主題內容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的樂趣。課堂反饋采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課程設計的難易程度適合初中一年級學生,全體學生都制作出了幻燈片,而且很多同學設計的幻燈片布局合理、美觀、突出主題、思想性強。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共同活動”中教師需要認識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困難,切實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收獲、問題及最終效果,變“教師為中心的教”為“學生為中心的學”。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根據(jù)幻燈片設計這一教學活動,學生可以自命主題。在自己準備素材過程中有的學生上網查找,有的學生把雜志、報刊上的內容輸入計算機,還有的學生自己編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師研究的對象是學生,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困難,教師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要關心到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在準備素材時多次向老師求助,有的學生一次都沒有找過老師,我就主動地問一問這樣的學生主題是否想好、素材是否準備好,既融洽了師生關系,又不會影響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讓學生向書本學習,通過媒體與網絡來學習,并通過書本知識來聯(lián)系生活、學習生活、了解生活,在“共同活動”中學生學習(從書本、多媒體、生活)的是如何對信息進行處理。本次課學生通過自命主題、自己搜索資料來設計幻燈片,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節(jié)課新學的知識來完成幻燈片。
本節(jié)課學習環(huán)境設計:1.教師準備了文字、圖片、數(shù)據(jù)等方面的素材,便于資料搜集不全的同學使用,這樣不會有人因為前期問題影響本節(jié)課的學習。
2.在現(xiàn)有的多媒體網絡機房里上課,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各種功能外,還為學生準備了“教學網站”,網站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1)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站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程序,學習操作較快的學生可以按照程序先行一步,實現(xiàn)分層次教學;
。2)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和探究完成生成圖表的操作;
(3)在教學網站中增加了閱讀材料、說明和提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益深化。
3.活動中合理安排機房座位,有利于學生互助合作,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jù)制作幻燈片的要求,有目的地去發(fā)現(xiàn)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設計幻燈片的要求,重新整理組織、存儲。
4.信息利用、創(chuàng)新的能力。利用搜索到的信息,創(chuàng)作帶有個性色彩的幻燈片作品。
5.協(xié)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網絡的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作品交流,共同探討、協(xié)同進步。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9
關鍵詞:任務驅動建構主義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具有明顯的時代進步特點的課程!叭蝿镇寗印苯虒W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叭蝿镇寗印碧岢隽擞杀砑袄,逐層深入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信息技術是現(xiàn)在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的感受,而對計算機新奇而獨特的優(yōu)越性的喜愛,另一方面是學生能夠從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因此,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當竭盡全力,通過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對信息技術教師新的要求,要求教師無論何時都不能對教學過程“放任”和“隨心所欲”。而要充分體現(xiàn)信息技術教學的技能,則更多的要靠實施“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
一、什么是“任務驅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叭蝿镇寗印笔且环N建立在構件主義教學理念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究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zhàn)和激勵學生前進。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chuàng)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進步性特點的課程。如果在教學中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變得麻木、盲目,如:基礎差的學生無法消化教師課上的知識,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而基礎好的學生又吃不飽……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能很好的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叭蝿镇寗印苯虒W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xiàn)“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師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
任務是課堂教學的主繩,是問題提出的表現(xiàn)。任務驅動的特點是指在教學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一般來說,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上課的`方式是“引入激趣——設計任務——提出問題——實踐練習、交流體會——評價小結”。整個過程就是,首先給學生演示相應的作品,如一份電子報,一幅圖畫,一個動畫等,然后邊演示邊講解完成作品的步驟,這個過程中便涉及了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具體的,在一節(jié)課中,僅用10-15分鐘講授和演示,其余的時間都給學生實踐操作,教師只進行輔導答疑。每節(jié)課都要學生學會幾個操作技能,而這幾個操作技能就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任務,這樣,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循序漸進,學生操作及時,學有所得。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一般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引入激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激發(fā)青少年學習積極性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覺完成任務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痹谛畔⒓夹g的教學中,遵循學生興趣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能以高漲的情緒學習知識。
比如在上《資源管理器》這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了這樣的引入:同學可以想一想,平時自己的衣服、褲子、帽子、襪子是亂七八糟的塞在衣柜里呢,還是按照不同類型,分門別類地放在衣柜里的不同夾層上呢?如果有規(guī)律地存放著,不僅能給人一種整齊美觀的感覺,也能讓我們更省時省力地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同樣的,在計算機里為了更有效地管理計算機上的文件或文件夾,我們可以使用“資源管理器”來對文件或文件夾進行分門別類,使它們也像衣柜里的衣物一樣有規(guī)律的存放著。
這樣形象的比喻讓學生能更容易理解資源管理器的功能,并且產生了好奇,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2、設計任務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往往就有要嘗試練習的欲望,這時就便可以適時的提出任務。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可以將這一節(jié)課的或整個章節(jié)的內容設計為一個大任務,這個大任務也就是教學目標,然后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一起分析如何解決大任務,教師可以將整個大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任務,這樣小任務里面既包含舊的知識又有新的知識,層層推進,最終實現(xiàn)總體教學目標。
例如學習《資源管理器》這知識中,要求學生利用資源管理器實現(xiàn)對計算機上的資源進行管理,這個大任務里面又包含著幾個小任務:①、啟動資源管理器、認識窗口的特點;②、新建文件夾、重命名;③、移動、復制、粘貼;④、刪除等。這節(jié)課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就都隱含在這幾個任務中,當學生完成了這幾個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3、提出問題
每一個任務中包含著新、舊知識,當學生了解任務后,便要思考利用何種方法去解決這個任務,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正是他們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此時老師可以根據(jù)知識點的難度,采取“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演示講解”等不同方法將知識傳授給他們,這就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4、練習實踐、交流體會
任務的設計,問題的提出后,便可以讓學生嘗試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互
助,通過自主學習課本的知識或教師服務器上的學習資源,也可通過小組交流、合作來完成。
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困惑,或者把自己完成任務的心得說出來,與同學分享。同時,教師再根據(jù)問題的難度適時的演示、講解,引導學生掌握操作技巧,以及操作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和一些小技巧。
5、評價小結
在課堂中可預留一些時間,對學生中比較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也可以讓學生在同學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展示,通過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讓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體驗使用計算機的樂趣。教師在展示后可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將不足之處化為希望。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設計好任務
在實際教學中,“任務”的設計、編排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備課的時候,首先“任務”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圍繞教材,要有針對性、趣味性,能夠突出重點、難點。第二,“任務”的設計要把好度。任務難度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
2、教師必須轉變觀念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轉變?yōu)榻M織、引導;另一方面,在講臺上演示操作轉變?yōu)榈綄W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
3、教學中盡量使用現(xiàn)有資源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發(fā)揮教材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和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所使用的其他教學資源也應盡可能的使用本課的教學資源來展示。
信息技術是一門開設時間至今很短的課程,不少學校、地區(qū)才剛剛起步,很多教學方法都需要我們去摸索,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因此值得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煥景、于書芹·《基于“任務驅動”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小學電教20xx-191
2、呂品·《什么是任務驅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究[DB/OL]http://pep.com.cn
3、徐杏梅·《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xx(7)
4、王貴清·《“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信息技術教育,20xx(10)
5、何克抗·《構件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hnbsp;史春化·《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
7、郭芳·《淺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設計》
8、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0
教師比學生提前知道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講授讓學生們盡快明白,我們經常是靠一根粉筆講完一節(jié)課。同時,上課過程中任務活動受限于教材,往往被限定于指定“打印”類材料的交流討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開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比如PPT演示文稿或視頻音頻等軟件,傳遞給學生信息,這些方式會讓課堂變得活躍,更能吸引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讓學生明白的目的。
目前,我們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是PPT課件。曾經我一味地追求過制作課件的精美,圖片、字體、動畫、顏色搭配與內容的相互配合,制作出的幻燈片讓自己感到賞心悅目,豈不知這些竟讓上課的學生走了神,往往忽視了課堂本身的內容。后來,我開始關注幻燈片內容的呈現(xiàn),恨不得將自己所講的話都打在屏幕上,先制作課件再寫教學設計,本末倒置,目標不明,甚至是容量大到學生還無法看清一頁的內容,就匆匆瀏覽到下一頁,一頁又一頁,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辛苦不已,學生暈頭轉向不知所以。
經過一系列嘗試和反思,我開始靜下心來研讀課本,開始先注重自我的文本解讀,查閱大量資料,明確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最后才根據(jù)需要去制作課件?墒牵瑔栴}又來了!當學生的回答和課件制作的答案,在內容或答案順序上不相符時,老師必然再次受到課件的限制,在課堂上多少會顯得比較尷尬,甚至會給聽課的學生一種刻板印象,同時讓學生思維受限或精彩的.呈現(xiàn)變成了徒勞無功。比如:上《看云識天氣》,有老師帶領學生回憶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但只答出了“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隨即老師讓同桌補充回答,他的引導是:在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前面,還有什么順序?學生雖然順利地答出了“時間順序”,但我們可能會疑惑,老師在引導的時候,為什么要強調答案的順序呢?這三種順序本來是不分先后的。當看到課件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課件答案出場的順序是時間空間到邏輯。老師為了追求答案順序的一致性,忽略了對第一位學生回答的肯定,急于完成任務。類似的例子很普遍。老師們最擅長給學生統(tǒng)一的答案,可是,這樣就完全違背了教師做引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本質!
這些授課方式,看似運用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但實際上,既不能很好地輔助教師的教,也不能吸引幫助學生的學。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調整和改變這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教育觀念。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是現(xiàn)代教育的大趨勢。在課堂上打造一個數(shù)字化的教學環(huán)境,我們要始終清楚課堂目的:一方面優(yōu)化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學。進而使學生學會學。所以,我們要以“學”定“教”。信息技術既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疊加,也不是內容的大量填鴨,更不是被信息技術牽住鼻子思維固化。而是要研讀文本,在實踐中尋找與信息技術相匹配的方法,讓融合更加的科學規(guī)范。
其次,不要讓刻板的答案限制了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我們通過課件提出問題,通常情況下,會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尤其是文科類課堂。實際上這是可以試著改變的。曾經聽過一堂語文示范課,教師只是通過課件顯示了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回答異常精彩,老師也不斷在肯定學生們的妙語連珠。有的聽課老師開始擔心這位教師的課件會給出怎樣的答案?結果是,沒有答案!課件不復雜,只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工具,教師將功夫下在了研讀文本和問題設置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后,信息技術在不斷發(fā)展,老師們也要與時俱進,掌握實用易操作的軟件,實現(xiàn)交互式課堂,從而促進教和學。除了我們常用的PPT課件制作,其實還有很多新研發(fā)出來開始慢慢普及的軟件。比如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等軟件,它們不需要老師花時間去學習掌握新的電腦技術,而是能方便快捷地使用里面的資源,為課堂服務,交互活動讓老師的教更有效,讓學生的學更輕松,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個性化的思維體驗。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笔嗄杲虒W歷程,讓我看到的,不是教學理念與信息技術的一成不變,而是都在不斷完善與優(yōu)化。這也催促著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任重而道遠!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1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是綜合程度很高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
一、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也就是說,把情境創(chuàng)設看作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可分為“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兩部分。在“硬環(huán)境”上,教師把計算機房做成一個小型的局域網,教師機上安裝了網絡教室管理軟件,便于教師控制和管理學生,更重要的是把“廣播教學”變?yōu)閷W生展現(xiàn)自己的“舞臺”。在“軟環(huán)境”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為“技術”找個“載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練兵”的機會,促成學生對知識真正有意義的建構。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三、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要改變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如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主題,制定方案,分工合作,搜集資料,加工處理,討論定稿,最后完成作品。教師則走下講臺,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碰到的困難,和學生一起親歷體驗。
四、實踐活動的自主性
在兩位老師的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fā)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主自學習活動使學生隨時隨地從他們自己的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學習對象,自然地、綜合地學習。這種學習是出于自己的興趣和“個人意義”地學(主動地學),而不是老師要他們學(被動地學),這將還原出他們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2
曾經讀到過這么一句話:“教育的基本意義在于讓教育者感受到快樂,獲得自信,找到自我發(fā)展的最佳途徑!蔽易x后深受啟發(fā)。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曾多次組織全市信息技術教學的研討、觀摩活動,聽了許多課,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學生在我們信息技術課堂上快樂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裕瑳]有快樂的課堂就如同沒有陽光雨露的苗圃,是貧瘠而悲哀的。下面我就從教學準備、教學組織、教師語言魅力三個方面簡單地談一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快樂教學。
一、充分的教學準備是快樂教學的基礎
1、明確一個新穎的主題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第一,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研究教材,研究新課程標準,設計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學設計。否則,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師充當?shù)木椭皇墙炭茣摹皞髀曂病、知識的“販賣者”角色。而沒有思考的課很難上出新意來。第二,教師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說明教材并非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針對具體的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確定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可以是學生關心的熱點事件,可以是重大的社會時事。這樣,課堂教學圍繞快樂的主題進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三維目標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例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數(shù)字化圖像的簡單合成》這一章節(jié),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周邊實際出發(fā),設計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主題,如“美麗的校園”、“我做校園公益廣告設計師”、“我與偶像合影”等。
2、構思一個精彩的導入
一部好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能迅速地吸引住觀眾,讓人產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強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響,就可撥動聽眾的心弦。課堂教學也同樣如此,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和諧自然發(fā)展定下基調,有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高中必修教材《數(shù)字化圖像的簡單合成》章節(jié)時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你們是否向往游覽旅游勝地?你們有沒有一直想與之合影的青春偶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的這些愿望與夢想都將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什么?不信,老師從不吹牛,你們看……”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調動起來了,課堂充滿了快樂的氛圍。
3、選擇貼近于生活的素材
新課程倡導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們要努力從生活實際中選取合適的素材供學生學習,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體驗生活來輕松掌握信息技術學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例如,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文件路徑》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課前用數(shù)碼相機拍下幾組學生的照片,存放在電腦中,通過讓學生找出這些照片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看到自己同學的調皮鏡頭后的`笑聲中學會文件查找的方法,學會各種文件存放的路徑。又如,在《文本信息的結構化和形象化》這一節(jié),教師利用剛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的十運會的金牌榜作為素材,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各地金牌數(shù),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文本信息結構化和形象化帶來的優(yōu)勢。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加強家鄉(xiāng)自豪感。
二、科學的教學組織是快樂教學的保障
1、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任務驅動法、講解演示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從教學目的、內容、環(huán)境、設備、教育對象等實際出發(fā),靈活應對,切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類適得其反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小組分工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有時為了生動有趣地完成教學任務,一節(jié)課甚至可以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使用。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產生良好的氛圍。
2、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積極、恰當?shù)脑u價對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評價分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評價主要側重在學生的接受程度、反應情況和參與意識等的檢測與記錄,要針對評價的結果及時調整講、學、練,讓評價得到落實。教師可以結合提問、指導和交流進行。終結性評價,可以通過作品演示評比、填寫互評表、網絡實時檢測等手段來進行,可以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規(guī)。教師通過教學評價,讓部分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部分學生找到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3、注意課堂的延伸
新課程著眼于提高所有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允許存在個別“差異”,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學生潛力,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教師在設計操作任務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情況和學生的水平,布置拓展學習任務。例如,在《Flash繪制圖形基礎》這門課中,在完成教師要求的圖形后,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班級標志,然后選擇一種熟悉的繪圖軟件,把標志繪制出來。這樣的設計不受軟件的限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幽默風趣、富有魅力的教學語言是快樂教學的催化劑
教師語言是教師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的重要工具。語言對于我們的教學,如同音響和旋律對于音樂,如同線條明暗和色彩對于繪畫,如同動作和姿態(tài)對于舞蹈一樣,是教師不可或缺的藝術。幽默是一種藝術、一種力量、一種深沉的善意。課堂上多幾分幽默,學生就會多幾分熱情,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教學活動就會更加和諧。
信息技術教師的語言要用詞準確規(guī)范;語言要有啟發(fā)性,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表達方式要形象生動、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圖層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這么解釋圖層:可以將圖層理解為透明紙,可將圖形中的不同內容畫在不同的透明紙上,最終將這些透明紙疊加在一起就是一張完整的圖形。再通過教師用透明紙的演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圖層的概念了。當然,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語言除了科學無誤還要簡明扼要,特別是操作步驟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不能不著邊際和不得要領。
信息技術課中的“快樂教學”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我們轉變觀念,還要有更高的業(yè)務素質,不僅要有“樂教”的精神,還要有“會教”的本領,努力使教與學呈現(xiàn)“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新面貌。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3
從臨沂市近幾年的考試題庫來看,考試的重點在于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因此,在初三復習中,我依然是根據(jù)本學科側重基本操作的特點,把基礎知識融入基本操作技能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理解基本知識并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
我的主要方法是確定教學思路,我校地處農村,大多數(shù)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非常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沒有正常開設,還有一些學生對電腦的應用僅僅限于打游戲、聊天等,學生的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欠缺,因此要提高信息技術的'成績面臨著很多困難。根據(jù)我市初中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的分析,信息與信息技術、Powerpoint、網絡技術基礎、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加工、Flash動畫制作、VB程序設計多以選擇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xiàn),Word,Excel,網頁設計與制作主要以操作題的形式出現(xiàn)。從分值上來看,理論選擇題和判斷題的比分占45%,而操作題及文字錄入要占55%,大多數(shù)選擇題和判斷題也離不開操作的支持,由此,我從初一年級開始,制定思路,避免紙上談兵,從加強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開始,在初三復習中更是以操作訓練為線,通過操作串聯(lián)知識點,使學生形成本學科的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4
一信息技術對教學手段的影響
一、教育技術對教學手段的影響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所引起的教學媒體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1.教育信息的處理、傳播及管理方面實現(xiàn)教學信息處理化、存儲光盤化、顯示媒體化、傳輸網絡化,并可逐步實現(xiàn)學習資源系列化,教學過程智能化和教學管理現(xiàn)代化。
2.教材形態(tài)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現(xiàn)了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工具的教學課件,三者構成了相互交*的立體化教材格局。特別是計算機教學課件,以其豐富、多樣的信息承載形式,靈活、方便的交互特點,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之中。
3.教學環(huán)境改變了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這種單一的教學環(huán)境,文本不僅印刷在書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盤上,學生不僅能閱讀書本上的文字,同時也能聽到相應的聲音、看到相應的畫面,實現(xiàn)了以多媒體力核心的組合教學環(huán)境。
4.教學方式、方法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課件創(chuàng)設的啟發(fā)、引導式的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過程。
二、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的影響
。1)教學內容多元化
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必須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優(yōu)勢,合理設計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提供學習資料、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考學習資料,采用“解決問題式”、“分組討論法”等教法及學法,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習慣。
。2)教學資料共享化
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xiàn)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這樣就創(chuàng)設了一種師生互惠、互動的教學關系。
。3)教學形式開發(fā)化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應該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潛力。
(4)教學過程個性化
現(xiàn)在的教育觀念要求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性,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動手,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知識,去領會知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既重視教師的“教”法,又重視學生的“學”法。所以,我們要改變原有的單純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
。5)教學手段多媒體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師生雙方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資料、交流心得、研討問題。
三、信息技術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1)閱讀方式的變革:
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之上。因此,在各種形式的閱讀理解中獲取資料和信息,這是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同樣,給學生創(chuàng)造最有利的信息環(huán)境,教會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研究和把握當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閱讀方式變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時代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窗口。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
"電子書刊"的出現(xiàn)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在電子書刊中,知識間的聯(lián)結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可以有多種聯(lián)結組合方式與檢索方式,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文本單一的線性結構,向人們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閱讀與檢索方式。
(2)從單純閱讀文字發(fā)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
傳統(tǒng)閱讀的材料是文字媒體,在電子讀物中閱讀的對象則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這就是信息時代的"超媒體"閱讀。這種近乎"全息"的跨時空閱讀方式,使閱讀和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和效率。
。3)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計算機給閱讀方式帶來的最大變革是高效率檢索式閱讀方式的出現(xiàn)。我們不妨舉一個實例來幫助人們理解這場變革之意義。自1985年起,我國用7年時間將中華書局校點本《二十五史》輸入電腦,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tǒng)"。當你想從此部巨著中查找氣象方面有關"風"的資料時,用傳統(tǒng)閱讀檢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運用超文本閱讀和計算機自動檢索的方式,只須鍵入"風"、"氣象"等關鍵詞,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與氣象無關的"風"),短短6秒鐘之后,電腦就會在通讀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礎上為你篩選出10968段相關資料和14918個詞目,組成一個特殊的文本供你閱讀。你若還想簡化,則可再次與計算機對話,直至獲得滿意的信息為止,而計算機絕對會保證"百問不煩"。
了解這種信息時代全新的閱讀與檢索方式之后,就不難想象圖書館、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模式將要發(fā)生的巨大變革了。
2)寫作方式的變革:
當代信息技術究竟會給寫作方式和寫作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呢?我以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點:
。1)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
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和日益完善化,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寫作的效率,這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字錄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擴展使電子寫作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意抄寫、復制、增補、刪除等,這就大大節(jié)省了人類耗費在寫作中極為龐大的重復性勞動,這是對人類精力乃至生命的節(jié)省!一旦掃描輸入、語音輸入等人機接口技術和機器翻譯等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對全社會人力資源的節(jié)省和寫作效率的提高將更是難以估量的。
(2)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
其次是寫作內容與形式的變化。在電子媒體的寫作中,符號、圖象、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的出現(xiàn)和使用則越來越頻繁。這種"多媒體"的寫作形式對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現(xiàn)代與未來社會中將越來越重要。與此相適應,圖文并茂的寫作能力將要從小培養(yǎng),也會更受孩子們的歡迎。多媒體"腳本"的寫作與制作會越來越普及,甚至成為中小學教育中開設和考核的必修課!
。3)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
電子文本的結構變化給寫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帶來的變革更加劇烈。傳統(tǒng)文章與著作的寫作都有固定的線性的文本結構,而電子文本則是靈活多變的網絡式超文本結構。用紙張書寫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節(jié)的標題,而在計算機屏幕上寫作和調閱的文章則需要把每個句子和段落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并使相互之間建立起多種網絡化聯(lián)系通道,從而以各種不同的順序提供給讀者。尤其重要的是,對每篇文章乃至章節(jié)都應選擇最適當?shù)?關鍵詞"來概括其內容,以便給讀者提供迅速簡捷的檢索方式,這實際上是將文章納入信息社會中巨大的"文章數(shù)據(jù)庫"。
(4)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當超文本、超媒體的電子讀物和依*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網絡建立起來的環(huán)球巨型資料信息庫出現(xiàn)之后,以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鴻溝被打破了,讀者根據(jù)自身需要所調閱與組合成的許多文本結構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屬于讀者的"創(chuàng)作"成果,這種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人機對話,顯然是信息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閱讀?寫作能力,而支撐這種能力的則是更加靈活、開放也更加復雜、高效的現(xiàn)代意識與現(xiàn)代思維!
3)計算方式的變革:
。1)從數(shù)學計算走向用基二代碼和二進制的數(shù)字化模擬和高速運算;
。2)文字的數(shù)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并使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讀、寫、算)融為一體;
。3)圖像、聲音、影視的數(shù)字化使人類進入了"虛擬現(xiàn)實"中的計算機仿真世界;并使數(shù)字化成為人類把握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的一種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三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帶來課程內容的革新,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要求課程內容必須適應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增加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例如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以及在其他學科目標中加入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內容,并要求各學科課程都必須根據(jù)時代發(fā)展要求,革新原有過時課程內容。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帶來課程實施的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機整合將帶來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環(huán)境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xiàn),信息技術成為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以及強大的認知工具。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帶來課程資源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都沖擊了傳統(tǒng)課程資源觀,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再單單是書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網絡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將更加豐富,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通訊功能與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范圍。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助于課程評價的變革和改善,信息技術與課程評價整合后,將帶來評價觀念、評價內容和評價手段的變革,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自測的工具,有利于學生自我反饋,也可以作為教師電子測評的手段,優(yōu)化了評價過程,同時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相互溝通交流,有助于學生的個別化自測,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帶來學習方式的革命,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于人類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作用。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式將轉變?yōu)橹鲃訉W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從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同時數(shù)字化學習也將成為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四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改變教學結構
1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兩個層面。一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的問題。在這一層面上,信息技術主要扮演媒體的角色,發(fā)揮的是媒體功能,體現(xiàn)的是媒體特征,不能引起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改變,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索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學習。在這個層面上,信息技術不再是輔助教學的手段,而是成為學習內容或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扮演學習、研究工具的角色,發(fā)揮學習環(huán)境的作用。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與能力的掌握與培養(yǎng),都可以基于這種包含信息技術要素的學習環(huán)境,達到統(tǒng)一和諧的完成。因此,信息技技術在這方面的應用引起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在學習方式上,能讓學習轉變單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學會自主、探究式的學習。
基于輔助教學與基于整合教學的根本區(qū)別
計算機輔助教學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異同
臺灣學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實驗室柳棟都曾經系統(tǒng)地將二者進行比較,本人在借鑒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體分析(參照下表)。
。ǎ保├砟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觀和系統(tǒng)觀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考慮整個課程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考慮整節(jié)課甚至整個單元,強調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強調的是輔助,即考慮強化某一個知識點,它考慮的只是促進某個知識點的教與學。
。ǎ玻┬畔⒓夹g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中的一個因素,成為教師教的工具、學生學的工具以及環(huán)境構建的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的媒體和工具。根據(jù)臺灣學者的觀點,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五個等級,
從等級0到等級4:
無(等級0):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未扮演任何角色。分離(等級1):信息技術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接性很低。
補充(等級2):師生偶爾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與學習;信息技術在既有的教學活動中被視為補充的角色。
支持(等級3):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扮演著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級4):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與學習;信息技術被延伸地視為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
(3)范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疇很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質上包含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計算機輔助教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疇擴大。凡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活動都可認為是屬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習工具、環(huán)境構建工具。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范疇則較小,主要是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也有較少的時候學生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相比較,從計算機擴展為信息技術,從教學擴展到課程,從輔助擴展到整合。
。ǎ矗┠康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在信息技術沒有與課程整合之前,學生的學習仍然進行,并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將有效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tǒng)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構筑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結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ǎ担⿲嵤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需要將既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設計。教師需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受到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教師信息化技能和教學設計能力、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實施上難度較大。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一般只需要教師使用固有的軟件進行演示,對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計算機輔助教學實施的難度較小。
1、片面理解了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質的含義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而且還要重視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這包括對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會的態(tài)度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才是全面的信息素養(yǎng)。而有些教師只要學生能夠自主上網搜索一些文章或相關的內容,進行機械的拷貝、粘貼就夠了,這顯然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的目的。自主學習,人機互動,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閱讀,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預習與開拓視野的目的是很有幫助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不應簡單地認為只要會自主上網就行了,還應注意訓練他們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提煉主要觀點的能力、評價分析綜合表述的能力、下載發(fā)布信息的能力。
2、將信息作為知識,對學生思維的訓練缺乏科學化
在信息時代,學生以一種非傳統(tǒng)的方式接受知識,獲取信息,思考評價,解決問題。正確的數(shù)字化學習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網絡信息容量巨大,同時也良莠不齊,有的只是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羅列,有的則帶有片面性甚至誤導性,那么這種數(shù)字化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就要求學生能夠站在較為客觀的立場進行分析,再結合自身的知識結構做出相應的判斷。但有的教師對網絡知識的認識不夠,認為網上的東西都是寶,搜到的信息就是知識,只要學生能夠找到一些材料,經過整合后就可以了。這種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資料的思維方式就帶有誤導,它容易使學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礙其正確判斷、有理有據(jù)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信息只有內化到人的認知結構中,并對人的思考與行動產生影響后,才能稱為知識,認知網絡和聯(lián)接的重要性在于內化,而不是孤立的數(shù)據(jù)或信息的簡單排列,更不是因過于廣泛而無法整理或歸類的一大堆內容。如果教師連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都無法對學生進行科學訓練的話,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更無從談起了。
3、課堂中的無效協(xié)作沒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和科學工作中,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人機互動,學生不斷追求個性化上網學習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迫切需要的。很多教師采用了協(xié)作學習。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學實際中,由于教師對協(xié)作的理解除不夠,又或者是在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精神具體措施上過于單調,因此學生不想與不會協(xié)作的情況較為嚴重。協(xié)作學習的效果也很不理想。有的在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時缺乏合理分工和監(jiān)督管理,導致由某位同學來全權包干老師布置的任務,其他學生在上網時大玩QQ,在網上神聊與學習無關的話題,最終的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當然是無從培養(yǎng)了。所以教師在安排科學探究活動中,要合理分組、分工,注意學生這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xié)作可以有小組協(xié)作確定主題,分組合作,協(xié)作收集資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決問題等多種方式。
4、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化
在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中,教師是教學進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實施者,這種傳承多年的主宰課堂的教學方式為我國廣大教師普遍接受。而現(xiàn)在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全權控制為新型教學環(huán)境下盡量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回歸。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這種極端化的傾向在一些對信息技術不太了解或對新型教學結構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師中存在著。于是在教學中出現(xiàn)了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而不進行監(jiān)控,讓他們在討論區(qū)中自由發(fā)言而不圍繞主題,有些差生則不知所措,游離于群體之外的現(xiàn)象。不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數(shù)字化學習的優(yōu)勢沒有發(fā)揮出來,連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任務的完成,必要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丟失殆盡。
二、對教師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地位的錯誤理解
在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要定位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學習工具運用的幫助者,協(xié)作學習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更加重要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認識不到這一點,對自己的主導地位都失去了。
1、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偏離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理論十分強調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扒榫辰虒W法”成為教師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法,該方法既深受學生的喜愛又能取得相當好的效果。然而有一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們一味追求在課堂開始階段用CAI課件播放出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視音頻材料即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果沒有多媒體的支持就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就會出現(xiàn)偏離教學目標的現(xiàn)象。其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有多種方式。適當?shù)亩嗝襟w材料可以輔助實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的語言渲染、激發(fā)學生想象、生活實例列舉等都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總之,只要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時,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就可以了。
2、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
課堂中的教學活動要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所有的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在設計學生的活動更要準確地體現(xiàn)教學重點,且能體現(xiàn)出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的理解、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活動參與后達到意義建構的程度即活動效果。很多老師存在公開課情節(jié),上到此類的課就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搜索一大堆資料,作成講稿,一個同學讀,一個同學放幻燈片,其他同學演啞劇,形式看上去很多,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教學目的卻沒有達到,還束縛了授課教師的手腳。因而老師們一定要重效果,而輕形式,整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重視知識、能力,忽視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在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的要求下,教學實踐中教師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識做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對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卻被很多教師忽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課堂教學中,即使是一些做為示范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鮮見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課堂的縱深度差,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教書”目的達到了,但是沒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4、對教學的評價缺乏新的標準
對教學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還應注意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相一致,而不能用以前的評價標準來評價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整合課。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很難看到有效評價的身影,即使有,一方面表現(xiàn)為教師為了闡明某個觀點讓同學間互評后的總結式點評,更多的則直接采用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試卷式或測驗式的總結性評價。而另一方面對老師的評價也是相對滯后,沒有一個新的、合理的標準。
三、對于技術支持方面的誤解
1、對技術存在一定的排斥觀
雖然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持接受認可的態(tài)度,并且愿意在這方面多接受一些新觀點,進行一些嘗試。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技術排斥的觀點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著。他們認為以中國教育的現(xiàn)行體制及經濟現(xiàn)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根本無法實現(xiàn)。計算機或校園網擺在那里裝樣子、趕時髦可以,應付上級的一些硬性要求、檢查評估、家長的要求等也可以,而從“愛護學生”、“保證教學進度”的角度看則是不宜采用的。而且有些教師面對技術問題就會有畏懼感,特別是日益更新的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平時不愿意多用,對教育變革不能適應。
2、唯技術主義,過度依賴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得很多的現(xiàn)代技術在教學中被使用,如多媒體展臺、網絡等,但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于技術。這種現(xiàn)象一般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硬件的過度依賴。有些教師認為所有需要運用的技術環(huán)境都能隨時保證不出差錯,否則課就沒辦法上。我們說這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如果有技術的支持,我們能夠做到信息技術在課堂中不同作用的發(fā)揮。但是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硬件環(huán)境的制約,導致出現(xiàn)無法按已定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實施,那么教師的應變能力要提高,而且要具備處理常見問題、排除常見故障的能力,以保證教學正常進行。二是對于計算機教師的過度依賴。認為計算機老師是萬能的,所有與計算機相關的一切工作理所當然要這些計算機教師包辦,包括課件的開發(fā),多媒體設備的管理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有些技術運用如網絡環(huán)境下的網絡教學平臺或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簡單的教學軟件的開發(fā)等都應是學科老師自身應具備的能力。
3、重精品型軟件,輕實用型軟件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是教師都很熟悉的詞匯了,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這些軟件也都在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但是隨著對教學軟件重視程度的提高及各級各類軟件評選活動的增多,很多學校出現(xiàn)了重評選型的精品軟件,忽視教學實用型軟件的傾向。于是出現(xiàn)了有評選活動時,學校集中幾個教師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利用各種復雜的開發(fā)工具來制作精品軟件參評,這個軟件幾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認為應該從關注課件轉到關注教學過程,教學實用型軟件應該成為課堂中CAI的主流。教師要能在較短的開發(fā)周期內自己制作教學軟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到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對于這種軟件要求不必特別美觀,也不必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別豐富,涵蓋知識點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夠成為學生認知工具或情感激勵工具,教學中發(fā)揮到實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四、對教學資源的誤解
1、對信息技術現(xiàn)有硬件資源沒能充分利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及各種各樣教學軟件的推陳出新,很多新技術進入了課堂。如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平臺,網絡教學支撐平臺,資源平臺,VOD校園點播系統(tǒng)等等。這些軟件再加上許多新媒體如視頻投影儀、實物投影、液晶投影,無線傳聲器等,再加上原有的錄音機,電視機(很多學校直接用背投式電視)等常規(guī)媒體,一時之間學校的信息技硬件裝備達到了大型展覽會的水平。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有使用這些技術的時候,有的教師并沒有真正掌握這些技術。他們或對其一知半解,但不了解某種技術的長處、短處何在,最大特點是什么,在教學中有什么特長等,因此無法把這些媒體或技術很好地組合起來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導致技術特色組合不當,教學應用程度較低,無法發(fā)揮其最大效用。也有一些裝備因為無人使用而“暗無天日”,擺設了一段時日之后也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而被“自然淘汰”。
2、過分依賴網絡資源,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網絡在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確因為它具有很多優(yōu)點,有的老師甚至提出只要想要的知識,網絡上全都有,認為網絡是全能的。但是作為提供學習資源來講,網絡不是唯一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資源可以利用。所有學科的資源基本都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教學掛圖、其他圖書報刊、影視廣播、網絡,報告會、辯論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布告欄、標牌廣告等等。社會現(xiàn)象、經濟現(xiàn)象、國內外的重要政治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為資源。因此對于資源的調用不應只局限于網絡資源的查詢。不能認為信息技術就是網絡技術,只有網絡資源才是唯一的資源或最好的資源。
3、資源低水平重復建設,優(yōu)秀資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時代的學習中,資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師的認同。學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資源才有可能對學習內容有比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開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學習。在大部分學校中,低水平地重復建設開發(fā)資源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資源管理方法原始,而優(yōu)秀教學資源卻無法實現(xiàn)校際共享甚至校內共享。由于沒有良好的組織和正確的指導,教師們在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源的過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苦惱不已。
4、過于偏重素材性資源
很多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通過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提供給學生,大量素材性的資源羅列在一些。對于無關信息的過濾工作沒有做,對于與學習主題的相關的資源分類的工作也沒有進行。放手讓學生到互聯(lián)網上學習的時候,大部分學生獲得的都是無層次、不系統(tǒng)、針對性差的素材性資源。另外有些教師也要求學生閱讀網絡資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師事先劃好的條框、詳細的問題條目等進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認為這樣就是完成了對資源的學習過程。這樣的資源易產生被割裂理解的效果,最終于教學無補,與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仍然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在信息技術沒有與課程整合之前,學習者的學習仍然進行,并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但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將有力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構筑面向信息化社會的學習文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功的準則是創(chuàng)建有效的信息化課堂,整合應根據(jù)課程的特點、內容的要求、地域的特點、學校的特點、學生的特點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注重創(chuàng)新性,應注重整合的實際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將整合與某一種機器、某一種軟件捆在一起。只有這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夠產生實際效果。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15
收獲一:
教學設計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并且要應用于生活。這其中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出發(fā)點,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碰到問題,獨自思考,教師提點,同伴互助,最后完成任務,體會到成就感。
課堂就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課堂上學生經歷的在具體問題上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踏上社會以后經歷具體問題的過程。應該注重讓課堂內容來于生活又歸于生活,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獲二:
新課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但,有疑才有問,如果教師一味灌輸,學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沒有思考又何來疑問?應該把一個個小問題融合在一個大任務情境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然就有了提問)。這樣,把零碎的小問題串成一個整體,就更清晰流暢和系統(tǒng)化了,避免了問題的堆砌。
事實證明,學生在解決自己問題的時候是最專心的,聽得也是最認真的。
收獲三:
信息技術教材里的每一課,雖自成一課,但其內容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日常教學中我們通常發(fā)現(xiàn),因為信息技術課時比較少,前一課知識點還沒有得到鞏固,后一課教學的新任務又來了,學生學得寬泛缺不扎實。如何保證復習和鞏固的時間,那只有到每節(jié)課中去湊。在徐老師的課堂中,學生們的精彩回答,和熟練的操作,都能體現(xiàn)出老師的功在平時,教學的扎實,學生才會有出色的表現(xiàn)。
收獲的同時,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時也是對自己以往教學實踐的一種反思。
思考一:
1、新課程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牽引著,幫助者,各環(huán)節(jié)的串聯(lián)者。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應把更多主動權交給學生,包括思考權。課堂上應多問學生“你覺得怎么樣?”“你會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解決問題最難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你要給他指路。
思考二:
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是各個層次學生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有快有慢,教師提問以后,要留兩到三秒學生思考的時間,而不能急于叫學生回答。事實上,學生從接受信息,到思考信息,再組織語言說出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提問話音剛落,就立刻舉手的學生,無非那么幾種:反應特快特聰明的、沒有組織好語言但表達欲特強烈的'、憑直覺經驗去回答的,等等。這幾類同學當然只是少數(shù),課堂不能僅僅是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的時間,讓更多同學參與進課堂的互動中來。
思考三:
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會使信息技術課程真正彰顯出其應有的價值與魅力。當前,我們信息技術課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軟件的操作越來越簡單,只要嘗試幾下,就掌握了,還有必要專門在信息課上學習嗎?因此,我覺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技術的學習,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例如本節(jié)課中的頁面設置中的調整頁邊距這個知識點,為什么要調整頁邊距,頁邊距的距離的大小怎樣分配?不僅僅是老師簡單給一個2cm的數(shù)據(jù)這么簡單,這就是操作背后的道理,老師應該給學生講清:這個數(shù)字的背后,是經過不斷的嘗試,調整才能得出的最佳數(shù)據(jù)。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02-23
信息技術教學反思02-15
信息技術的教學反思07-23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反思06-28
關于信息技術教學反思03-21
(精華)信息技術教學反思07-08
信息技術教學反思(優(yōu))07-08
信息技術教學反思【精】03-29
【精】信息技術教學反思03-27
信息技術教學反思【推薦】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