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精品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
等式的性質,是在學生掌握了方程的定義,并在小學已經學過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jié)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發(fā)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培養(yǎng)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后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么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fā)現(xiàn)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去說。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于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散,在活動中發(fā)展,學得主動、扎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求異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2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望
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利用這一點使學生能夠以一個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呢?創(chuàng)設一個有吸引力的初始情境是最好的手段,這節(jié)課上課開始我通過問題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積極的為學生營造了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初步領會到不等式的特點,為學生在緊跟其后的學習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做好了鋪墊。整節(jié)課結構有張有弛,詳略得當,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中始終都處于一個問題思索、規(guī)律探究的過程中,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評價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關鍵要看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腦力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評價這節(jié)課,無疑是成功的。
二、巧妙引導,自主、合作、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jié)課的主體設計正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主要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在主動的探索和與他人的合作探究中由舊的知識中得出新的知識,完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和重構,在這節(jié)課中,我并沒有羅列出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質,而是給出了一組填空題來讓學生完成,讓學生們在自己觀察,自我猜想,自我嘗試,自我驗證中得出結論,由于填空題入手簡單,學生們都樂于嘗試,人人都動手進行練習,這為下面的探究工作做好的`情緒上的鋪墊,而最后的歸納工作也留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已去歸納經驗,總結規(guī)律,同時也讓他們自己去驗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充分地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的自主、自發(fā)的理念。在上述探究活動中,一方面使學生對不等式的性質由以前的籠統(tǒng)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清晰的、準備的理性認識,同時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判與反思能力及自學能力。
三、充分的練習,鍛煉了解題能力
以往的探究型學習課有一個誤區(qū),認為新課程理念只重視探究、總結的過程,而忽略對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培養(yǎng),其實,探究與學生的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根本就不矛盾,在這節(jié)課中,探究、歸納之后,老師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這些規(guī)律上,而是馬上讓學生投入到規(guī)律的應用中去,通過解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前面的規(guī)律到底如何應用,這些規(guī)律能解決什么問題。通過這些工作,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3
《等式的基本性質》是五年級第二學期認識方程的第二、三課時。等式的基本性質是解方程的認知基礎,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學習和理解等式的性質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學期我們學習等式的兩個性質,因此把等式兩邊同加的這條性質作為重點講解內容,另一條性質在第一條性質之后,由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操作等學習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結論,教師只是給予適時的點撥,總結。加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等式的性質一時,通過課件演示,第一層次,在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層次,問:怎樣在天平的兩邊增加砝碼,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兩個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決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決于所放物品的質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對事物的本質探究上,使學生明確對知識的探索不要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也注意到將等式與課件演示進行結合學生對于等式的同加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質。有了這樣的學習基礎,為學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質做了堅實的鋪墊。在教學等式兩邊同減、同乘、同除的性質時,教師便逐漸放手,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實驗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對等式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為后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4
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于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發(fā)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培養(yǎng)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后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么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fā)現(xiàn)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說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于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說”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散,在活動中發(fā)展,學得主動、扎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求異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讓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規(guī)律,感悟等式的性質,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困生更像一個旁觀者,教師該怎么辦?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節(jié)有關于中小學銜接的數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采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xiàn)"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yōu)橐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fā)現(xiàn)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采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實驗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列出數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lián)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學的符號語言并表示出來。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并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后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jié)課,覺得在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后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yǎng)。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fā)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xiàn)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于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于性質的運用,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6
教后記不等式的性質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第二節(jié)課,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通過實例導入課題,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不等式的性質也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它滲透到了中學數學課本的很多章節(jié),在實際問題中被廣泛應用,可以說它是解決其它數學問題的一種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質的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都有較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使我們認識到數學來自于實踐,也應回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自覺運用數學的意識。
現(xiàn)就今天在初一級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質》這節(jié)課,進行反思如下:
一、課前準備應該對該知識點進行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礎,也是證明不等式主要依據。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質來施行一系列的等價變換。因此,在課前準備工作上要正確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的應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學習本節(jié)時,與一元一次方程結合起來,用比較、類比的方法去學習,弄清其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學生已經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過數形結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落實
在本節(jié)課中,要求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不等式的三條性質,及運用這三條性質對不等式進行正確變形來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給同學們講不等式有這樣的三條性質,然后就是反復的運用、反復的操練的話,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沒有味道,對數學有一種厭煩感,所以我在上這一節(jié)課時就想到了運用類比的思想來學習這節(jié)課的內容,這樣學生既學會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還把他們聯(lián)系到了一起,而且學生還覺得這節(jié)課學的知識其實好象是舊知識,只是進行了一點改動,接受起來比較的容易,掌握起來也比較的容易。這個方法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堂新課的學習。
在課前復習的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首先是用解兩個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質,然后把這兩個方程的等號變成不等號,讓學生們觀察,進行猜測、判斷。在學生的猜測與判斷中,我不做任何肯定與否定,設置了一個懸念,由此來引入我們將要學習的新內容,給學生增加了一種新奇感。
教學中關注不等式的實際背景,從對天平,蹺蹺板等學生熟悉的場景中數量關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質。全課著重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滲透數學的建模,類比,分類等思想方法,促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同時要注意不等式性質3是難點,也是重點,在學生理解的同時,應多加訓練。
在進行三條性質的探索的過程中,我還是運用了類比的思想。我是分兩步進行性質的推導的。首先是性質一,我是讓同學們運用天平像做游戲一樣做實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實驗,也提供了討論的空間和機會。再對照等式的性質一,所以同學們很容易就推斷出不等式的性質一。性質二和性質三是一起推導出來的。這里我是讓同學們獨立地通過數字來探尋答案,主要考慮到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一方面我想讓他們舉的例子多一點、全面一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觀察到同學在討論的時候有的同學是只聽不講,所以我想給他們一些空間,一邊做一邊就可以想一想,特別是有了前面性質一的推導,他們應該還是比較能夠摸到方向的。但是出來的答案可能不完善,這個我在上課之前就考慮到了,因為這兩條性質與等式的性質二有了一定的區(qū)別,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學舉例子,每人舉5個,總是可以互相補全的,即使講不全也沒關系,我可以補充,甚至對他們的結論進行反駁,營造一個互相辯論的機會,由此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在處理例題的時候我的原則是夯實基礎,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同學們必須非常地熟練,所以在做每一道題的時候我都讓他們說出是“為什么”,并在這一節(jié)重視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后,再回到上課最初的那兩個問題,同學們通過一節(jié)課的探索,馬上就解決了問題,讓大家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7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我們在認識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大量地運用現(xiàn)實生活情景:如蹺蹺板問題、上學遲到等實際情境引入與學生共同探索,讓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認識不等式,讓學生意識到不等關系和相等關系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數量關系,意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是那么的近,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
本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簡單應用。這是繼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之后,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的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內容。本節(jié)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實施開放性教學。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運算技能,也是學生以后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以及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知識的基礎。由于不等式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教學中通過與生活貼近的.具體例子滲透量與量之間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8
數學知識體系是一個前后連貫性很強的知識系統(tǒng),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小學數學主要體現(xiàn)為由直觀幾何、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逐漸過渡。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小學教學相銜接,適當復習小學內容,在小學的基礎上提高。下面從中小學銜接的角度,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新人教版)這節(jié)課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備課
備教材:
備課時,我首先查閱了本屆學生小學時學過的教材。發(fā)現(xiàn),小學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定義用粗體作了明確界定,“對邊相等”的特征學生是用度量或折疊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進行重點學習的。所以學生應該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經有所認識并會求其面積。
“平行四邊形”是全章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研究的。平行四邊形是平面幾何的又一典型圖形,它既是以前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擴充的,它們的探索方法也都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一脈相承。梯形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的推證,也都是以平行四邊形的.有關定理為依據的。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又是本章的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的學習對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邊形起著關鍵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三個性質是分兩部分說明的,因這節(jié)課是采用探索式教學法,預計學生在同一節(jié)課中就能夠得到這三個性質,所以把三個性質放在一節(jié)課中進行處理。
備學生:
為了清楚的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我深入學生中間,調查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掌握程度。發(fā)現(xiàn),將近90%的學生能夠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50%多的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這一特征;而對“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和“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因超前學習才了解。鑒于學生的認知結構,我把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放在了角和對角線方面。
備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看了一位老師針對平行四邊形上的一節(jié)公開課。這位老師可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下一個定義。結果,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說了出來,并說出這樣定義的原因。聽起來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難以分辨用哪一個做定義更合適。最后老師說習慣上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來定義?戳诉@節(jié)課后再結合小學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認為,小學教材已對“平行四邊形”作了明確敘述,在“平行四邊形”是如何定義的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師給學生解釋為什么不能用平行四邊形判定(學生并不知道是判定)來定義,而定義本身常常又是一個規(guī)定性的東西。因此,我在這個地方采取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兩張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紙片,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拼出平行四邊形并把拼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既能發(fā)現(xiàn)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情況,也為下面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做好鋪墊。
在探索平行四邊形性質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結論和證明過程填寫在事先發(fā)給的探究報告里,使學生的思維和落實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有更明確的認識,我從旋轉的角度準備了形象生動的性質探索課件。
整節(jié)課采取探索式證明方法,即采取觀察、猜想、直觀驗證、推理證明、得出性質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化復雜為簡單,化新知為舊知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課
進入初中以后,隨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加強,不能再僅局限于一些結論的獲得,而要注重結論的推導過程,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學生要對發(fā)現(xiàn)到的結論進行推理論證。
對“平行邊形的對邊相等”這一性質在小學是通過觀察、測量對邊的長度進行比較得到的。能否證明這一結論呢?學生在學多邊形知識時曾經采取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來研究,所以課堂上當對這一結論進行證明時,學生很快想到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識來解決。但學生在推理時符號語言說的還不太順暢,推理也還缺乏規(guī)范性。所以在學生的敘述下教師進行規(guī)范的推理板書,給學生做出示范。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9
這周我講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講《不等式的性質》這一節(jié)課,一開始我的設計思路是復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在學完3個性質后馬上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才進行鞏固練習。但我在第一個班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馬上調整教學思路,在下個班讓學生先復習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后進行不等式的3個性質教學,講完3個性質后馬上讓學生做3個性質的運用的相關練習,最后再講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過這樣調整教學思路,我發(fā)現(xiàn)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個性質并會運用這3個性質去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不等式的解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通過練習學生能理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因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學生自己解出來的,在學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過數形結合讓學生加深對不等式的解集的認識,為下一節(jié)解不等式做鋪墊。
我的反思和經驗是:
1、課前充分準備是保證。從怎么引入怎么引導學生探索性質都進行充分的`準備
2、對性質3這個難度的教學不夠。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了對性質3的探索,但由于我對設計意圖沒有說清楚,導致有幾個小組在不等式兩邊乘了不同的兩個數來進行比較;對于不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負數的教學完全回避了(我以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來做,所以講乘法就夠了),結果學生在遇到這類的題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條性質一筆帶過,備課還需要加強。我備課時認為這個知識點不重要,其實在這里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符號語言能力。
4、上課多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0
一、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1、類比法講解讓學生更易把握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與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數的系數化為1不同,其它的步驟都是相同的,還特別能強調最后一步“負變,正不變”。
2、少講多練起效果
減少了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討。教師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3、數形結合更形象
通過畫數軸,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數軸表示出來體現(xiàn)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和遺憾之處
1、內容過多導致學生靈活應用時間少
一堂40分鐘的課要容納不等式三條性質的探索與應用,顯然在時間上是十分倉促的。實踐也表明確實如此,在探索好三條性質后,時間所剩無幾,只能簡單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
2、教學過程中的小毛病還需改正
在上課的過程中,許多平時忽視的小毛病在課中也都體現(xiàn)出來了,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往往打斷學生的回答,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時,老師所下達的指令不是特別清楚,時常在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再加以補充說明,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又帶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中學生的體會與收獲談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見,這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忽視所導致的。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1
方程是處理問題的一種很好的途徑,而解方程又是這種途徑必須要掌握的,解方程的根據是等式的性質,這節(jié)課上學生必須很好的掌握,現(xiàn)對這部分內容總結如下:
本節(jié)課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先利用讓學生來實驗,從而引出了等式的性質1,然后讓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1來解方程,當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所以在方程的選擇上,都是比較簡單,都是能一步能得出結果的方程。講解完成后,進一步給出了練一練的'兩個方程,讓學生動手去做;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過程,出現(xiàn)了很多困難。
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①含未知數的項不知道如何處理;②沒有同時進行運算;③沒有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針對以上情況,利用課堂時間,先讓有困難的學生說一下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讓其他同學幫助他找出錯誤并加以解決,這樣更能促進同學間的相互進步。(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這一點做得還不夠完善,可從學生的作業(yè)中反應出來。)再讓學生總結注意點,教師進行點撥。最后的學生小結并不是一種形式,通過小結教師能很好地看出學生的知識形成和掌握情況。
總的來說,雖然課堂上同學們總結錯誤點總結的不錯,但學生對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練習少了,課后作業(yè)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第一,解題中部分同學仍采用原來小學的方法進行;第二,不是同時進行運算還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總的說來,這課堂效率不高,沒有完成基本的課堂任務;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還是少了練習的機會,看來對求解的題目,課堂上需要更多的練習,從題目中去反饋會顯得更加適合。在新教材的講解中,有時還是要借鑒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節(jié)課沒完成的任務,希望能在下面的時間里盡快進行補充,讓學生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掌握。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2
以前的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xiàn)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初中學習移項、合并同類項等方法作準備。
教授這節(jié)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小組互說操作,完成設計好的導學。最后我再課件操作驗證學生的結論,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
本節(jié)課,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合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課堂教學的過程應始終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課上學生們緊跟我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的參加小組活動,學生表現(xiàn)很積極。
1、等式的性質體現(xiàn)了數學的對稱美,教學中讓學生在15分鐘時間內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并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這種現(xiàn)象,突出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獲得關于等式性質的知識,并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學習態(tài)度。通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感悟怎樣才能使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引導學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解方程的原理。這樣設計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論;既重視知識的教學,又
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采取先扶后放、動手實驗操作的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等能力,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主體。
2、猜想入手 ,激發(fā)學習興趣。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非常好,不僅僅展示了實驗過程、現(xiàn)象,總結了規(guī)律,在展示過程中,能積極補充、質疑,個別同學質疑的問題很有價值。
但在教學中,我覺得對學生“放”得還不太夠,其實可以嘗試老師不演示,只提出實驗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分組活動——利用天平游戲來探索等式的性質,教師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適時的引導,這樣更符合新課程理念。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3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guī)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guī)律。
由于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A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符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后,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guī)范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盡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4
等式的性質分成兩部分進行教學。第一部分教學等式的性質1既等式兩邊同加同減的問題,第二部分教學等式的性質2既等式左右兩邊同時乘或除以的問題,中間穿插解方程的教學。
例3的一,二組天平圖,平衡的天平兩端同時加上同樣重量的物體,天平依然平衡,學生把圖抽象成等式后,進一步歸納得出“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依然是等式”。三,四組的天平圖,學生通過圖發(fā)現(xiàn)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減去同樣重量的物體,天平依然平衡,將天平圖抽象成等式后,進一步歸納總結得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最后把兩句話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等式的性質一。這一節(jié)課不僅要學生總結出等式的性質一這個規(guī)律,更要在得出規(guī)律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把生活中的表象概括,歸納,抽象成數學語言的能力。我在教學例三時,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板書進行了整理,學生得出規(guī)律沒有費很大的力氣。
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解方程,需要做詳細的介紹。在教學例4前,練一練的第一題是一個很好的鋪墊。練一練分兩個層次,一是復習等式的性質,這里我重點問了為什么右邊要加,借此強調等式的性質中的“同時”又問了為什么要加25,借此強調了等式的性質中的`“同一個數”。二是為下面的解方程鋪墊,問學生X—25+25可以進一步化簡成什么。完成這個教學后,就進入例4,先出示天平圖,讓學生自己列出數量關系式。然后及時設問,這里的X是多少。學生這時候會有兩種答案一種是運用等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很少的學生),第二種就是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兩種方法我沒有做對錯判斷,只是強調要運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方程的過程完全板書,解用紅筆寫,強調格式。后面的檢驗也在黑板上板書,我在開始的時候是要求學生把檢驗的過程寫出來的,以此來強調檢驗的重要性,效果還好。在教學練習一的第二題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先用文字說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訓練學生尋找等量關系式的能力, 為后面的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5
關于《不等式的性質》一節(jié)的教學,我在集備組的多次建議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質、運用不等式性質解簡單不等式這三個內容整合到本節(jié)課;基本思路是:用比較數的大小引進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對不等式兩邊進行運算來探索不等式的性質并展開小組討論加深對不等式性質3的認識;運用不等式的性質把不等式轉化為的形式。本節(jié)課用的是平行班,強調的是實用性。從新課到練習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小組討論又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性;為后續(xù)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自己在這節(jié)公開課吸取的經驗是:
1、充分準備是保證。從怎么引入怎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及探索性質都進行充分的準備,寫了份大概的講話稿,在腦海里反復演練,以幫助克服緊張情緒。
2、專業(yè)術語闡述不夠清楚,需要加強。部分學生會對數量關系中的“不大于”、“是負數”、“是非負數”等數學術語理解不清,我只是從字面上給予解釋,并沒有對學生為什么出錯進行深究,導致學生在復習回顧環(huán)節(jié)出錯又在新課后的鞏固練習出錯。
3、對性質3這個難度的教學不夠。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了對性質3的探索,但由于對設計意圖沒有說清楚,導致有幾個小組在不等式兩邊乘了不同的兩個數來進行比較;對于不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負數的教學完全回避了(我以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來做,所以講乘法就夠了),結果學生在遇到 化作之類的題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條性質一筆帶過,備課還需要加強。我備課時認為這個知識點不重要,但后來聽教研員說這里才是展示教學個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符號語言能力。
5、注意學生的反應。這個班平;卮饐栴}等都比較積極。但這次他們也是第一次經歷,學生也顯得緊張,我沒能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課堂氣氛調動不出來。本節(jié)課是第九章的第一節(jié)課,內容安排的有點多,對于中下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但我沒有在課堂及時的調整。準備在后續(xù)的課當中再反復訓練,循環(huán)提高。公開課是對我的鍛煉,不僅僅是教學能力,更是心理素質的鍛煉。
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勉強完成了教學任務,我要進一步學習的還很多很多,我會多多向前輩老師學習。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4-27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2-19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2-26
等式與不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1-22
【熱】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7-05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5篇06-20
不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5-28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3-26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2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