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連加連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本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計算時都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的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把連加、連減的情境圖制成了動畫課件,動態(tài)地演示小雞來吃米和離去的先后順序,引導學生根據畫面的`動態(tài)過程理解“5+2+1”,“8—2—2”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連加、連減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緊接著引導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數后提問: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學生第二步應根據第一步的得數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較順利地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并克服了看不見第一步計算得數的計算障礙。
二、增加了學生的學具拼擺練習,讓他們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解決兩個問題:
1。根據擺的過程填寫連加算式中前兩個加數的和、連減算式中前兩個數的差。
2。根據擺的過程說算式,并說出相應的計算過程。通過學具的拼擺,加深了學生對連減連減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的理解。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讓學生初步學習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體會
1、師生合作、示范“算式接龍”。
板書3+2,讓學生口算,補書成3+2=5,又讓學生口算5+1,補書成5+1=6,再讓學生口算6+3,補書成6+3=9。
講述:像這樣的第一個算式的得數剛好是第二題開頭的這個數,第二題算式的得數正好是第三題開頭的數——這樣的幾個有聯系的算式寫出來像條龍,我們把這個游戲叫做“算式接龍”。
2、指定幾人從10-2開頭練習“算式接龍”。
3、各小組練習
。ㄔO計意圖:利用學生天真好奇的心理,從生動的游戲情景引入,既復習了舊知,又為下面初步感知兩步計算與一步計算的關系打下了伏筆,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的主題圖。
學生根據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也應該幫奶奶做些事情了。于是她找來了手推車,幫奶奶把南瓜搬回家。第一次運了4個放在一個筐里,第二次又運了2個放在另外一個筐里,還有一個最大的正在推著呢!奶奶一共摘下了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談話:可以這樣列算式:4+2+1=(板書)
提問:算4+2+1應該先算什么?得多少?再算什么?得多少?
板書成:
4+2+1=7
——
6
提問:你能給這個算式取個名字嗎?(連加法)
談話: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就叫它連加。
提問:你能說說連加是按什么樣的順序算的嗎?
談話:對了,我們從做往右連著加,最后寫上得數!(板書課題:連加)
2、教學例2
談話: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你快來看呀,奶奶家還種了絲瓜!
出示例2的主題圖。
提問:你能看了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表述:絲瓜架上原來有8條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條,第二次有摘下1條,還剩幾條?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連續(xù)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板書課題:連減)做連減和連加一樣都是從左往右,連減從左往右連著減最后寫上得數。
。ㄔO計意圖:算法選擇及計算順序是和“動作、過程”緊密聯系的,教師通過學生的.看圖編故事,討論怎樣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并進行積極的數學思考,使學生不僅能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記憶得更牢。)
三、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能用連加連減來計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來有3只蘋果,媽媽先買來了2只,又買來了4只,現在一共有幾只?可以用3+2+4=10來計算。
生2:我原來有9本書,送給弟弟3本,又送給妹妹4本,還剩多少本?可以用9-3-4=2來計算。
。ㄔO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舉例,將數學與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師:學校里打算組織一次秋游,可以帶一些干糧,媽媽給你10元錢,有這么一些食品,你打算怎么買?
火腿腸果凍面包蛋糕薯片飲料
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痹陉惻f的模式中,師聲問答沿襲成一個固定框架,學生只能循著教師的思路前行。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極為不利。為此,我在課堂上倡導學生大膽質疑,師生、生生間平等地交流數學思想,討論并共同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地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看到了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交流、爭辯,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真正實現全體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共同發(fā)展,構建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節(jié)課中在探究連減時,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質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學習中,在合作中領悟、發(fā)現了新知識。稚氣小臉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悅。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學習,積極情感得到了發(fā)展,意志品質得到了體現。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發(fā)展。
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巧妙地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相互質疑,共同討論,把原本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由小組合作完成,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互相質疑、釋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師只是適時地引導,更多的是于學生一起探討。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索,主動發(fā)言的習慣,又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3
《連加連減》這一課,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計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更加直觀地感受連加連減的意義,我利用課件,把書上兩個靜止的圖片變成了動態(tài)課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學生展示了小雞兩次走來以及離去的數量,讓學生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同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描述圖中的故事。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在描述時,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覺地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從中自主感悟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多媒體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顯示取代老師的板書,忽略了板書對一年級孩子書寫的示范引導性,我把連加連減的算式及過程都清楚地寫在黑板上,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證記憶的持久性。
在學習中,注重計算順序的指導,我采用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使學生對算理掌握得比較扎實。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廣泛提問,以致在后面的練習中,大多學生能看懂題意,會敘述,做題效果好。
在教學連減時,學生根據連加的運算順序自主探究連減的運算順序。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各種方法,從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從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活動中探索新知識,感受數學的作用,經歷了探討“連加連減”的過程。在練習的.處理上,注重把握練習的層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讓孩子在玩中學,樂中學。
但認真反思后,教學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視學生動手操作,如果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xù)深入學習課標,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讓孩子們在我的課堂收獲多多。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4
“連加連減”是10以內數加減法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我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fā),重新組合教學內容,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學得形象,活潑,在觀察、思考、交流、活動中探索新知識,感受數學的作用,經歷了探討“連加連減”的過程。并從中自主感悟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反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感興趣的“小鳥圖”和“飛機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描述圖中的故事。在描述時,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覺地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在“飛機圖”情景問題中,出現了不應出現的錯誤,是教師的疏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給學生造成了誤解,本來連加連減是很抽象地知識,又出了技術的錯誤。使學生在理解上出現了扭曲,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應以動態(tài)情節(jié)出現,由抽象轉化為直觀會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2、開放應用,凸現價值。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生舉例:我原來有5支鉛筆,媽媽先買來了3支鉛筆,又買來了1支,現在我一共有幾支鉛筆?可以用 5+3+1=9 來計算。生:媽媽給了我10元錢,我買鉛筆用了2元,買本子用了3元,我還剩多少錢?10-2-3=5,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需要改進的地方:時間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級孩子的學習時間主要集中在前20分鐘,所以可以將新課的內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鐘進行,將練習集中在后面的時間進行,不要采本課的一題一練的形式。而且對計算順序的練習,應該是在反復的不同的題目的講解的過程中掌握的,不要想著在第一次、第一道題目里就讓所有學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過
多地重復例題的運算順序的敘述,可以空出時間完成后面的習題,在對后面習題的講解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算順序。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5
本節(jié)課體現了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陣地。本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雞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
二、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喂小雞這一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這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地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通過兩課時的安排,分別處理連加和連減問題,使得脈絡清晰,學生易于接受。同時通過概念講解以及習題的設置,給學生充分的理解消化過程。
三、練習多樣,梯度設計
在練習計算順序方面,我設計了男女生奪紅旗的小游戲,在熟練掌握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對學生看圖列式能力的訓練中,我設計了小燕子圖、小熊圖、停車場圖,在運用添加了大括號和問號的題目時,我設計了小棒圖、試一試小狗圖。在解題過程中,充分鼓勵學生,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教學機智的培養(yǎng)。注意回答問題的完整性,讀算式不能缺少。還有,學生提出不同解題答案時要充分肯定,引導學生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答問題。最后,對于出現的突發(fā)情況,應予以合適的變換回復,比如小熊圖出現了蝴蝶,可順勢提問蝴蝶如何列式。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3、教師基本素質的提高。對于語言的精確運用,我一直做得不夠,怎樣把一句話或者提問題說得嚴謹不羅嗦,需要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入地認識,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更充分地了解。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6
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及算法,初步認識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知道要從左到右依次計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
1.要注重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課可以算是一堂計算課的教學,相對來說算理與算法比較簡單,并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因此為了減少課堂的枯燥性,并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該設計一定的操作練習,可以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或者畫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個過程和結果,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而我的教學設計中卻忽視了這點,缺少了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顯得有點死板。
2.注意問題呈現形式的多樣性。
對于本課中的幾個主要問題情境,我都用了動畫的形式進行呈現,雖然這樣能讓學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卻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多方面發(fā)展,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向,并且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圖片的理解能力,同時,單一的問題呈現形式,也使得課堂稍顯乏味,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憊,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設計,盡量避免問題呈現的單一性,并且要盡可能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3.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
通過這堂課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在語言上的不足之處,課堂語言有點多、有點碎,同時評價性的語言較少,不能及時恰當的給予學生評價,要知道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積極的課堂評價能有效的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多加強語言訓練,加強與學生的語言溝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7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
2、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tài)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tài)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初步動態(tài)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fā)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tài)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4、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
5、遵循規(guī)律,寓教于樂。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說明我課堂教學機智和掌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8
《連加、連減》這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精心備課,采用書上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式”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成為整體學生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教學特點:
1、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并以課件在電腦大屏幕上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例題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列出算式。這一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一點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書上的習題,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現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爭先恐后搶著舉手發(fā)言,氣氛非;钴S。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經過其他老師的聽課評課,使我覺得從中又收獲很多學習了很多,我會繼續(xù)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9
這部分內容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以及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計算習慣。
這幾節(jié)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有聯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在加減混合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坐公交車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情境圖中的“動作過程”,提出問題,并聯系過程列式計算。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列豎式的過程中,比如安排的兩道有聯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的時候,學生的靈活性不高,先讓學生們自己去發(fā)現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和第二個算式中有什么聯系,結果學生發(fā)現的積極性差,換一下問的方法時,學生能及時回答。
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由于部分同學計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講解的過程中,再次重點強調豎式經常出現的問題,耽誤時間多,使得鞏固練習時,速度慢的學生和速度快的學生拉開了距離,有些慢的學生這道沒寫好,就開始思考下一道,這樣有幾個學生出現了臟、慢、亂的豎式。
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連加時,特意安排有聯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
在連減中,安排有聯系的減法算式進行板演,就為學生探索連減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通過連加、連減的鞏固練習,學生在做加減混合時,就顯而易見的簡單多了,但問題同時也出來了,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一著急該加的加了,但在列豎式時,結果正確,該標退位點的,卻標成了小1,為了讓學生明白自己出錯的地方,在加減混合練習時,我特意安排兩位同學,舉例練習,讓兩名同學分別扮演退位點,和小1,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完成做題的過程,而且正確率明顯提高。
課堂教學中是結合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進行的各種教學改革后,依據改革的實效性、實用性進行的全新教學。在課堂中,首先,我徹底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理解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放手給學生的同時,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動手能力,動腦能力。適合本節(jié)課內容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處理,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在本節(jié)課中,我和其他教師之間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幾點:
1、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在計算加減混合時,不要標錯退位點和小1,每個班都有學生出現這個問題,讓學生在練的過程中,發(fā)現它們的作用性。
2、在加減混合時,列豎式計算時,帶括號的算式是否能用簡便算法,如同前面連加、連減列豎式時,一個豎式列下來呢?經過老師之間的討論,以及極個別學生的發(fā)現,當括號外面是加法時,可以列一個豎式計算,但為了學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帶括號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須用簡便算法。讓學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課堂上,還有課下練習以及作業(yè)的過程中,我發(fā)現,有小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跟不上計算快的同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特意照顧速度慢的學生,分層出題,讓他們也在慢的練習中,掌握住學習目標。
課堂上,由于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在計算順序上,學生已掌握的很得當,在列豎式的時候,有的學生能主動的發(fā)現,帶括號的算式不能用簡便算法,有幾個孩子能在進一步的練習中,發(fā)現有的題可以用簡便算法。這是課堂上沒有想到的,孩子們卻能思考到的,留懸念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結束了本次內容的講解后,經過反思,我覺得再教的話,反思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會彌補掉,對于課堂上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會繼續(xù)應用。課堂的靈活性也會再提高點,教學中出現的“美麗的火花”,會讓它在再教中,更加閃耀。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0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及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jié)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豎式計算,以及連加和連減的口算題,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jié)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后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并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1
《連加連減》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本節(jié)課體現了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陣地。本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去爺爺家喂小雞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
2、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播放完課件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他們喜歡的符號,在白紙上畫出連加算式的含義,讓學生靜態(tài)領會連加的意義。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中間和右邊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邊和右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教學機智的培養(yǎng)。
在例題教學時,學生在說“8-2-2=4時”,他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沒有好好抓住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2
這部分內容是20xx年蘇教版新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jié)課的效果還不錯,只是有個別學生在列豎式時不太規(guī)范,有必要加強指導。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3
在分析教材后,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并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fā)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jié),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欲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jié),讓學生通過小人參加游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并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jié)為依托,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游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游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并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游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游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后,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后,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情節(jié)發(fā)展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4
《連加連減》這一課,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新課標提出:數學教育應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目標。因此,如何運用新理念,實踐新教材,成了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本課設計了一開始就設計了“算式接龍”的游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喚起舊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tài)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tài)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在“小朋友坐車”游戲中初步動態(tài)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
會連減的意義。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連加連減計算的例子?這樣學生就把自己積累的生活中的簡單的事情聯系到數學中了。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在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5
最近,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連加、連減》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而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絕大部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但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
成功之處:
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陣地。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jié)課時,要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例題的投影片稍作改變,使小雞吃米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來了、又來了用連加計算的生活經驗。充分發(fā)揮一圖多用,讓小雞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連減計算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刹捎猛篮献鞯膶W習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當學生計算熟練后,第一步算式下畫的橫線不用再畫,第一步的計算得數也只要記在腦子里就行了。
最后,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看算式先畫○,后說計算過程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后學習數學埋下種子。
不足之處: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于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說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tài)課件喂小雞的過程及擺小棒的過程不會用語言表述,不會提出數學問題。以后課堂上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很多學生有學前的學習基礎,所以對連加、連減的學習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數學生計算速度較慢,所以教學中還要照顧到少數學生的學習心理。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2-20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2-09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5-29
小學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4-18
連加、連減、混合加減教學反思04-08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5篇03-16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5篇02-22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通用11篇)11-24
連加,連減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