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教學反思1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知識理解型”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于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師致力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fā)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
盡管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有著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存在兩大共同點。首先,前者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一講到底”的方式進行教學,后者則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一問到底”的方式進行教學。這兩種模式都沒有將學生置于教學的核心地位。其次,這兩種模式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注重學生理解課文中的知識內容,而后者則通過理解課文來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無論哪種模式,都強調理解的重要性,而對于感悟的培養(yǎng)和運用的訓練則相對較少。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fā)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并重點培養(yǎng)感受、理解、欣賞、 評價 、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tǒng)的閱讀課教學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和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不斷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知識,把學生當作一個個容器來裝滿知識。而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培養(yǎng)他們在未來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tài)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
二、創(chuàng)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也應當善于利用外部學習資源,適時地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校門,踏入社會,親近大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中學習語文,提升綜合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與處事智慧。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己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yǎng)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小學教學反思2
學生最愛上什么課,就是我所教學的: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愿認真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的教學內容中,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讓學生理解電腦獨特的思維;不僅要會使用電腦,還時常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這個程序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思路。
在課堂上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學生智慧的激活,會反作用于教師和其他學生,使其能在更高層次上積極思維,從而在師生、學生間積極思維的互動中,不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師生可從中盡情地去體驗教學創(chuàng)造美的樂趣,并可獲得教案目標之處的收獲。我們關注知識的結構和學習學習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能力的遷移,使這些結構具有適度的靈活性。讓學生成為主角。
在一節(jié)課中,我們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讓他們能夠充分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我們會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問、討論,并且鼓勵他們利用各種資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明確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領地,電腦是你們的工具,而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伙伴,我們所能學到的知識量取決于每個人自身的努力。我們希望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和選擇權,讓他們能夠真正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為此,我們將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式的交流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并鼓勵他們利用各種資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明確告訴學生:教室是你們的領域,電腦是你們的工具,而老師只是你們的學習伴侶,我們所能學到的知識量取決于每個人個人的'努力。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發(fā)揮出他們的潛力。
在課堂上,學生們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每節(jié)課結束后,根據個人情況和興趣,學生們能自主選擇深入研究感興趣的知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學期末,我還鼓勵學生嘗試給自己的作品評分,這反映了他們的誠實和自信,也體現了我的教學效果。
教學確實是一門藝術,需要與現實相結合。教師要在趕進度的同時,盡量生動地上課,這并非易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你可以嘗試在課前告訴他們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并通過實例展示給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然后再進行正式的授課,這樣學生可能會更加投入,同時也更有學習的方向感。另外,在課下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學生對信息課程不重視,并非完全是因為課業(yè)負擔的問題。
總之,我覺得只要付出總是有回報,看到學生獲獎的高興,也是我的成績的認可,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學生正渴望老師用知識去澆灌。
【小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教學反思10-30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6-26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精選】07-20
【經典】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7-20
小學教學反思(熱門)07-06
比的意義小學教學反思04-13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英語的教學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