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jīng)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币驗檫@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松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fā)反饋、調(diào)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zhì):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zhì):讀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zhì):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xiàn)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yǎng)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jù)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nèi)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jié)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jié)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后,我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nèi)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jīng)思考我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著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chǎn)生、發(fā)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xiàn)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后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后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并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他們并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薄彼麄冊谏钌铣圆伙枺┎慌,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于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薄伎紩r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后,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輕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一﹑整體感知課文
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征。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后,我質(zhì)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樣的人?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著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征著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于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且為下文學習鋪墊。
二、聚焦“文學”,思索小草和大樹的含義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后,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并概括全文內(nèi)容,隨后聚焦“文學”一詞,隨后我總結質(zhì)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么樣的人呢?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nèi)在含義的枯燥講解。并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于調(diào)動學生的的思考。就內(nèi)容而言,也為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質(zhì)疑:是小草還是大樹?
理解含義后,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yǎng)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并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nèi)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小草”到“大樹”所受挫折
以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nèi)心。這一部分內(nèi)容,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內(nèi)心的期待,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羅伯特騷塞的回信對她的打擊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師質(zhì)疑引導:一個人的.成功,背后總要經(jīng)歷很多挫折與磨難,三姐妹從文學界的“小草”變成“大樹”,她們經(jīng)歷了那些挫折與磨難?邊讀課文邊化出相應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對于騷塞的回信這部分內(nèi)容,首先我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騷塞這封信的真正含義。理解信中騷塞所說話時的那種傲慢與訓誡。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讀出信中的那種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學生能夠有感情的讀出這段文字之后,我再創(chuàng)設情境:夏洛蒂滿懷信心的將信寄了出去,沒有想到卻收到這樣一封回信。此時,夏洛蒂的內(nèi)心會想些什么呢?她會怎樣對待這封信呢?讓學生就此問題暢談,在此基礎上學習下文,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nèi)忝玫膱远ǖ臎Q心。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著一只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游、親吻、左沖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獨特的感受。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采取的方式是以自學為主,以感悟為主。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復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在此基礎上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童心童趣。
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整體把握。接著,我讓學生細讀課文,利用概括小標題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4個游歷畫面:“游俠歸來”、“村民交流”、“演奏音樂”、“勞動生活”,既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整體結構的把握,還加深了作者奇異的想象與獨特的感受。然后,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任意兩個畫面體會、感悟課文,思考揣摩,進行批注。并引導學生先注意作者觀察到的小蟲的活動及環(huán)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做了適當?shù)闹笇c點撥。課文中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后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
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焙诩紫x看著“龐然大物”為什么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么?還有,課文第9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fā)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么?也許是市場里,甲蟲們做買賣;公園里,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最后,課文充滿了作者奇異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讀后會讓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課文的.許多地方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課文第九自然段“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fā)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最后,我隨堂布置了一個小練筆: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大膽展開聯(lián)想,寫一寫還能“看到的畫面”。
由于時間有限,沒能在課上完成。從作業(yè)的反饋來看,大部分的學困生無論字數(shù)還是語句的通順、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用詞的準確都比以往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在小練筆的過程中,我還是發(fā)現(xiàn)學生平時沒有養(yǎng)成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沒有較好地了解動物和小昆蟲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優(yōu)等生,只是停留在讀好書的階段上,對于小昆蟲和小動物的生活習慣及相關特點有較多的同學是停留在一無所知的階段上。在這方面上,我覺得男同學是做得比較好的,我想這可能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個性差異造成的。
如何引導學生在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同時,熱愛大自然、積極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了解自己身邊的動、植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這值得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們細細思索。只有少數(shù)同學想象比較豐富,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需在“學以致用”上下工夫。還有,通過學生的問答和聽寫反饋可以看出,我在詞語理解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應在讀文品悟的同時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去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上課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想“看到題目,你猜課文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學生說:“看到題目,我想課文可能寫的是昆蟲的翅膀,或者是寫鳥的翅膀之類的內(nèi)容!薄巴ㄟ^預習,你知道了課文寫的是一個什么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贊揚了海島戰(zhàn)士怎樣的高尚品德?”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zhàn)士小高最后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zhàn)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并在旁邊做上批注,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卻緊緊地抱著一只紙箱子。“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fā)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币痪渲畜w會到因為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后晃蕩,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里裝著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著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zhàn)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zhàn)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zhàn)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敝畜w會到戰(zhàn)士們?yōu)榱宋鞴系纳L,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著戰(zhàn)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zhàn)士的心田!敝畜w會到這個西瓜是戰(zhàn)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zhàn)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好果實。
整堂課中,由于總是怕學生不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走,結果,一直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孩子們的積極性開始很高,后來慢慢減弱。在以后備課中,我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收獲者是學生,也是老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本單元的主題是“共享生命的陽光”。它所展示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戰(zhàn)爭與和平’,作為教師的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但對于我們的學生卻是一個難解開的謎。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望:去共享生命中的陽光。
《相片》一課敘述了一位農(nóng)村婦女給戰(zhàn)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寫信的事,借以表達老百姓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其中的青年婦女用自己受苦受難的容顏去激勵丈夫勇敢作戰(zhàn),這是一個農(nóng)村婦女的切身體驗和崇高感情,它給人的感覺真實可信。文章平實樸素,沒有空洞的高調(diào),卻完美地體現(xiàn)了一位青年婦女的崇高心意和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作者借助正反的對立和轉化,使人物形象的美好在這里達到了極致。
在深入的.研讀了教材之后,我把第二課時的訓練重點定位為“文中是怎樣的一張相片?這張相片的來歷是怎樣的?那封信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青年婦女為什么要在信中夾寄這樣一張相片?”為中心話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閱讀進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組進行討論總結,最后全班交流,教師做出引導。在指導學生共同感悟討論課文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有以下幾點不足:
1、文章中是用中年婦女簡潔的話語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年輕婦女說話時的神態(tài)的變化,同“笑著說”,“嘻嘻地笑了”到“鄭重地說”,理到“抬高聲音說”的變化,如果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讀,就更能體會到中年婦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沒有把握好。
2、應該抓住青年婦女“高聲說”,進行朗讀指導,“為什么中年婦女要高聲音的說”從而讓學生體會青年婦女激勵丈夫在前方勇敢殺敵,可以看出中年婦女是多么痛恨戰(zhàn)爭,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我在這段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到位,以至于學生感悟不深刻,東一句西一句,說不到正點上,如果讓學生再小組讀,互讀,細讀,就會更好了。
雖然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能圍繞中心話題組織學生去討論和學習,但到學生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朗讀。現(xiàn)在都在學“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采取這種模式的確很好,利用學生板演、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確實能把基礎知識夯實。但對于第二課時,我認為還是先設定一個中心話題去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討論交流更好。因為第二課時,除了讓各個小組討論問題,讓他們的思想火花碰撞達成共性的答案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讀文。不管是什么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時候都要把朗讀課文作為一個重點去落實。精讀課文多讀,略讀課文可以少讀,但絕對不能不讀。如果語文課沒了朗讀,也就不是語文課了。
“語文課”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訓練語言文字的課,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讓學生更好的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既要訓練學生文字也要訓練學生語言,文字是寫出來的,語言要讓學生來說的(要通過第二課的討論和朗讀來完成的)。現(xiàn)在我們可以利用杜郎口的課型來落實文字的訓練,用我們以前第二課時的訓練來落實語言的訓練。如果把杜郎口的模式和我們的第二課時的課型有機的結合起來,應該是既適用又高效的,這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nèi)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
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
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初讀感知
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tài)在對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點研讀賞析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延續(xù)發(fā)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jié)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jié)課在語文素養(yǎng)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yōu)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是我這節(jié)課存在的困惑。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chuàng)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xiàn)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并提出問題,在讀中理解,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zhì)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回顧一節(jié)課的教學,還存在問題需要改進。例如,因為前面用時過多,所以在面對詹天佑的銅像說出你想說的話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沒有放開來談,只是分別找了三名同學代表三個方面的人物發(fā)表了見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用心靈去傾聽》是一篇贊美人與人之間美好心靈的文章。但怎樣讓學生體會出這種美好?實屬不易。文章只寫了我和蘇珊之間交往的幾件小事,而且并不怎么的明顯。所以剛翻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找不到邊際。
經(jīng)過幾為老師的討論,發(fā)現(xiàn)可以圍繞課文的第17、18兩個段落來展開,一方面蘇珊所做的一切對我多么重要,一切包括那些事情,重要有體現(xiàn)在那里。另一方面我的電話使蘇珊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幸福。這個幸福又體現(xiàn)在那里?但大家此時又產(chǎn)生了不同意見,文章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蘇珊對我的美好心靈,而“我”的`只是其次的。有沒有必要把他也重點拿出來分析。但我覺的,其實文章的心靈交流應該是相互,不僅僅是蘇珊對我的幫助,我的也顯的很重要。要讓學生明白: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人情同手足,別人就回待你親如兄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為了實踐”因為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xiàn),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fā)現(xiàn)”環(huán)節(jié)中所發(fā)現(xiàn)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圣陶曾經(jīng)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fā)現(xiàn)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并不僅僅是就發(fā)現(xiàn)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jù)學生所發(fā)現(xiàn)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后我們也決定使用范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fā)現(xiàn)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fā)現(xiàn)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于本次習作所發(fā)現(xiàn)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qū)懗稣媲閷嵏械牧曌鱽硎沁@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nèi)容,教師應盡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fā)現(xiàn)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并敏感地發(fā)現(xiàn)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為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為模仿環(huán)節(jié)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huán)節(jié)有:
1、一般模仿。
即對于“發(fā)現(xiàn)”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范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征,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fā)現(xiàn)意識。
2、特殊模仿。
對于所發(fā)現(xiàn)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shù)姆段膶W習與指導,這對于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會產(chǎn)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jù)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范文,或根據(jù)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nèi)容補充豐富的材料?傊问娇梢远鄻,關鍵看學生的發(fā)現(xiàn)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點:
一、激發(fā)興趣,順利突破難點。
如何上好這節(jié)課,對今后的文言文教學非常關鍵。為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心理,教學中我采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先圖文結合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實現(xiàn)圖文對接,用插圖為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然后再進行與第一段內(nèi)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把較難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后學習,有了三件趣事的鋪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在此時引導學生從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使教學的難點得到輕松的突破。
二、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自帶插圖,利用課文自帶的注釋幫助學生突破文言文學習中的翻譯課文關,使學生手頭的現(xiàn)有資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應用。
三、授之以漁,實現(xiàn)學法引領。
在教學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時候沒有都由教師講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示范導讀,通過學生舉例演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方法、掌握方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yǎng)運用已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實現(xiàn)學法引領。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后讓孩子們試著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diào)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后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后,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lián)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diào),讀出質(zhì)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jié)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薄澳艹醪嚼斫狻㈣b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痹谧x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后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后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lián)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局限于森林動物的聯(lián)歡上了。
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jié)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lián)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lián)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jié)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執(zhí)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更大,怎樣突破難點呢?
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文章結構層次比較明顯清晰,以課題設疑很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聽課的積極性,并能夠很快的為文章分層。然而,在對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讀上感觸不是很深,因而,在課文學習后我附讀季老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在聽中加深對季老感情的體會和理解,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shù)十年如一日!薄笆巢幌卵、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今天在精心的準備下,教學《草蟲的村落》,正在引領學生走進“草蟲的村落”,讓孩子們領略在蟲蟲世界里的寧靜:其中有英勇的游俠,有俏麗的少女,有它們的遠房親戚,有音樂演奏著,有智慧的建筑設計,更有一群群勤勞的“村民們”……引領學生感受蟲蟲們對生活的熱愛。正在我邊引導感悟,便指導朗讀課文的興頭上,課堂也漸入佳境的時候。 一個學生站起來舉手提問: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說,在無限的靜謐中,我忘記了世界,忘記了自己。那為什么他還會想起世界里的蟲蟲呢?”
我實在無法解釋,為什么在課堂如此激昂處,學生會潑出這樣的怪問題,馬上就是學生舉手示意,他有不同的看法:
“或許,在作者的世界里,他有很多的煩惱,生活不躁動。只有在看到草蟲的時候,自己仿佛忘記了身邊的許多事情。”
我沒有過多的引導學生討論“忘記世界”的理解,而是繼續(xù)引領學生,去感受草蟲的可愛。
課后,我進行反思。首先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我想,無外乎學生,沒有正確理解“世界”一詞的含義,他以為世界便是物質(zhì)的萬事萬物,卻不知道在精神上,每個人也有每個人不同的世界。這種屬于典型的詞語理解障礙未掃清。
其次,當學生突然發(fā)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只有老師通過他的問題進行有效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他的.問題,明顯很幼稚,我該如何引領學生在他們自身問題的基礎上走進文本的縱深處呢?后來我想如果,我能接解答學生話頭,坐如下的過渡,或許能更好地保護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
“感謝XX同學的解答。我們每個人都每個人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們的心里。作者忘記了自己的世界,走進了草蟲的世界?矗诓菹x的世界里,是否更加讓人向往?讓我們繼續(xù)去尋找去感受!
夜深,無力思考,也許還有更好的辦法。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zhàn)。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jié)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fā)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第一課時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chuàng)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復讀中理解,在反復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盡可能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匯報,在匯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后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局限于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8-27
語文上冊《觀潮》教學反思07-28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9-27
六年級語文上冊單元教學反思02-11
六年級上冊語文橋的教學反思08-14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3-25
語文上冊看雪教學反思10-12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9-12
(薦)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1-25
六年級語文上冊少年閏土教學反思08-11